广州实践:活化建筑遗产 延续城市文脉

2013-12-20 08:52: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广州是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越秀区作为广州传统的中心城区,保留了大量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遗产,是商贸文化、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的重要载体。为保护好丰富的建筑遗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些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越秀区探索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传承城区历史文脉新思路,将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鼓励各部门、街道社区和民间力量进行各种尝试,由过去一元化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多元化投入,较好地破解了资金难题,使建筑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建筑遗产资源特点

  建筑遗产分布广密度大。广州市是全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越秀区在广州乃至岭南的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是广州、广东乃至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200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的。因此,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越秀区内。建筑遗产呈现数量多、密度大、等级高等特点,堪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16处),占广州市的5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20处),占广州市的42%;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占广州市的27%。越秀区内历史街区众多,保存了大量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内始终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建筑遗产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越秀区保存有各历史时期各类型的特色历史建筑,从南越国时期的宫苑遗迹到近现代优秀建筑,其中以明、清和民国建筑为代表。这些历史建筑体现了浓郁的广府风情,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特质。如宗教历史建筑、书院宗祠建筑、近现代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骑楼建筑、广府传统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等。这些位于越秀区内的建筑遗产留下了厚重而绵长的岭南历史文化气息,是广州2200多年来沉淀的城市记忆。

  建筑遗产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越秀区建筑遗产汇聚了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量历史信息,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并存、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越秀建筑风格。由于广州自古商贸发达,有“千年商都”之誉,同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海外的文化交流频繁,多元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体现在越秀区历史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越秀区作为广州的政治中心,历代官方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越秀岭南建筑的特色。如近代的中山纪念堂,富丽堂皇,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在从鸦片战争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广州解放这一历史时期,广州曾是风云际会之所在,许多政界人物、文化名人等曾在越秀区活动过或生活过,留下了文化痕迹。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航拍广州最大的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约10000亩,是广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观赏荷花荷叶的好去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