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人类生活的途径:植物考古学

2013-12-18 09:19:18    作者:丁思聪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次数:

  2013年12月13日下午,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科技考古系列课上,赵志军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植物考古学的讲座。赵志军老师现为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的研究。

  植物考古学是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科技考古学以自然科学为手段,解决考古问题。讲座从研究简史、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介绍了植物考古学的基本情况。植物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浮选法的出现。中国的浮选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浮选法在国内的普及则晚至本世纪初。

  植物考古学以考古发掘出土的与古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植物考古学通过发现和分析古代植物遗存,认识并了解古代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复原古人的生活方式,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两类。前者包括浮选法获得的炭化植物遗骸、特定条件下保存的未炭化植物遗骸以及木材碎块和炭化木屑等;后者包括植硅石、孢粉、淀粉颗粒等。

  植物考古学的研究涵盖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出土植物遗存,有助于复原古人类的食物结构,探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问题。考古发掘中植物遗存的获取和分析,大致遵循土壤样品采集——植物遗存提取——植物遗存鉴定——量化分析等步骤。浮选样品的采集可使用剖面采样、针对性采样、网格式采样等方法。水波浮选器是提取植物遗存的有效工具。

  在课堂上,赵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向同学们生动展现了植物考古的魅力。正如赵老师所说,真实的考古,既充满艰辛,又乐在其中。

编辑:zhaoju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农业部鼓励探索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部9月2日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改善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详细】

“城市奇点”来临,共寻未来城市之路

历来,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变革,不断重塑城市形态的底层“原力”。根据奇点理论和相关发展迹象,认为未来20-30年科学技术进展,极可能会重塑社会生活和城市形态。【详细】

昆明植物所等探索应激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领域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自然选择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化和产物多样性的驱动力,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学意义不仅仅是化合物具有什么样的活性,而在于植物在选择压力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反映。 【详细】

山东济宁:探索建设季节性变化植物景观效果

近年来,济宁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富有文化气息、季节性变化景象的绿化建设,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植物景观效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