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宁:风景园林——阐释自然观的技艺

2013-11-05 15:03:00    作者:白杨/整理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天人合一思想的重点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在两者的合一。将弱势的自然与强势的人类合而为一,难免使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

风景园林阐释自然观的技艺

风景园林阐释自然观的技艺

开垦的耕地

  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表明,古人虽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但却没有能力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几千年来,古人先后在国土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使国土的自然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古人对自然的了解甚少,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导致了自然环境的逐渐退化。现代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3. 天人相分是现代自然观的基石

  中国古代存在着彼此对立的天人合一观与天人相分观。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学说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

  天人相分观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并不为人的意志所支配。人只有依靠自身的认识与实践来掌握自然物的规律,从而改造并征服自然物,使其为人所用,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古希腊时代,西方人初步确立了与天人相分观相似的主客相分观,作为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内核,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优越的自然环境缓解了古人与自然的矛盾,君权神授说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天人相分观自荀子以降便隐而不彰,天人合一观变成学术主流。

  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使中国的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了。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更新传统的自然观也早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既要继承天人合一观崇尚自然的思想,主动地适应自然和欣赏自然;又要发扬天人相分观尊重科学的精神,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避免天人合一思想流于玄虚。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