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高:以莲为生的人

2013-09-16 09:37:22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夏季烈日炎炎,杨德高一个人在40亩的莲园中拔草、浇水。杨德高今年40岁,从18岁开始痴迷莲花,他是“一个以莲为生的人”。他说:“我养莲花不是为了能大富大贵,而是希望死后墓志铭里能有这样一句话,‘他的莲花曾美丽了这个世界’。”

  杨德高说,爱莲、种莲是他此生最快乐也是最痛苦的事。2008年,杨德高创建了湖南美丽莲花园,占地40亩,总共莳养荷花和睡莲品种约170个,商业化品种有六七十个。在他20多年为莲梦全心付出中,有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个是18岁时选择了莲花,一个是35岁创建莲园。

  1991年,18岁的杨德高将母亲给他买西装的70元钱用于报名参加了的花卉苗木培训班,买皮鞋的30元买了碗莲种子。为了学习养莲技术,他到福建打工,在一片质疑声中舍弃了工厂的工作转而去农场干活。一年多后,他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到江苏拜师学艺。同村的孩子打工每月挣1800元至2000元,他做学徒每月只有300元,还要省下200元寄回家。

  在江苏学习了近3年,他回到湖南老家,背着“不务正业”的名声在稻田中种莲花。当时每年卖花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荷塘里养茭白、泥鳅,连同莲藕,每天5点到菜市场售卖,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08年,在南京工作的杨德高再次回到湖南老家,这次回来的意义不同往常。2007年的“光棍节”,34岁的杨德高当了父亲,在农村这么晚才要孩子非常少见。他说,此前莲花和亲人是自己最看重的,此后儿子要排在莲花之前了,他不能只为自己的梦想而活。2008年,他创建莲园,为梦想最后一搏。

  为了引种,他从南京回家时将身上的3000多元都买了种藕、根块,选的是每个200元至300元的10多个新优品种。回家后杨德高想了三天三夜,为莲园制定了5年计划———3年生存不死,第4年全力以赴。回家第4天,他把带回来的莲苗种在稻田中。第5天,他进了最苦最累的瓷厂制模车间,一个月挣四五百元,周六和周日回山里给莲花除草、施肥、拍照片。当年9月,为了能挣更多钱,他辞去瓷厂的工作,到修建高速公路的工地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杨德高说,工地的活更苦更累,但挣得比瓷厂多一倍,为了抢工期又经常加班,但他为圆梦坚持着。

  2009年,莲园的经营迎来转机:由于在网上各大论坛、社区、

  QQ等交流较多,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又有好心网友帮忙组织了两次团购,淘宝店也逐渐走上正轨。杨德高说:“莲是礼佛用花,佛教讲求机缘,想是终得上天庇佑,让我能继续养莲、爱莲。”

  杨德高的日子仍不富裕,但每年还是会引一些新种。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广西……他走过很多地方,日子也过得精打细算。

  夏天,他每天5点不到就起床到莲园照料,每天晚上在网上和客户交流到凌晨,再骑自行车十多里路回家休息。“现在一些摄影爱好者也喜欢上我的园子了,专为淘宝筛选的一些品种也比较受欢迎,偶尔还接个小工程,以后日子会好的。”杨德高说,“我希望莲花能美丽每一个爱莲人的心海。”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