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之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观

2013-05-08 08:27:0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浏览次数:

生态文明 生态观 冯之浚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理念所具有的生态观,应该是兼容平衡与发展两种取向,既符合人类利益,又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三总”的角度来看,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些年来的确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需要着重抓好四个基本任务: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政策,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

  建设生态文明,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光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觉悟,改变人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

  传统生态观易致生态灾难

  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人类的生态观也在不断演化。在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问题上,人类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面对生态恶化的现状,人类积极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生态观念向自为、自觉的一种理性回归。

  实现生态文明光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够的,更需要从认识上树立科学生态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自觉意识。科学的生态观的主旨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从历史沿革来看,人类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命中心主义”,再到“生态中心主义”三个阶段。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目标,人类的价值是最崇高的且是唯一的,其他物种的价值只有在人类使用它们的时候才表现出来,也就是它们自身并没有价值。

  因而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维护人的价值和权利就成为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或最终价值依据,按照这样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只是看它能否给人类带来好处,至于是否伤害了其他物种均可不予理睬。

  人类经过多年的努力,将生态视野范围逐渐自人类扩展至非人类,即所谓对自然界的生物体给予道德考虑,此类学说通称为生命中心主义,认为所有生命都有价值,特别是动物,判别善恶应以是否伤害生命为标准的,导致生物痛苦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朱建宁: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国土风貌整治

朱建宁: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国土风貌整治

从历史来讲,古今中外好的园林作品,都是国土风貌或者国土典型特征的再现。只不过对于国土风貌的再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关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详细】

生态文明建设应重视发挥碳汇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