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看城市化

2013-05-07 08:40:00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20世纪20年代,柏林人口一度高达400万。20世纪90年代,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成家生子,很多人搬到城市边缘居住,造成城市人口流失。自2000年开始,德国出现“再城市化浪潮”。100多年来,德国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历程中累积的经验或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财政调控平衡协调

  地区差距不大


城市化 柏林 德国城市化
  德国菲森新天鹅城堡一景。

  “城市化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集中解决人们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效率极高的发展模式。”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柏林办公处主管亚历山大·洛豪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城市化在协调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在德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没有形成超级城市。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作为核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决。在这样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 “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在六七十年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州,要靠其他州补贴财政。在财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财政也最多。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结构性改革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是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详细】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阶级分析

城市化就是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各阶层不断重组、分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