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扬:当代建筑与城市文化(图)

2012-07-16 17:47:45         来源:建筑中国网     浏览次数: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荣誉副教授,上海青浦区规划局顾问建筑师

  台湾台东人,美国加州大学都市研究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师从荷兰建筑家库哈斯,完成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研究,并于1997年参加德国卡塞尔第十届文件展。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韩国艺术大学建筑系评鉴委员,并受邀担任2007-08年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策展人和2011年成都双年展建筑策展人。

  近年来研究及实践的方向侧重于城市的微观生态性与建筑的在地文化特征,完成的代表作和实施中的项目包括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服务亭系列,香港九广铁路《联机城市》规划研究,韩国《汉江计划》行人隧道景观设计,上海青浦环境监测站、上海嘉定国际汽车研发港综合建筑体, 上海嘉定新城小区中心总体规划和建筑, 昆山低碳研发楼等一系列在中国及亚洲城市中具有前瞻性和研究性的公共项目。

  在中国当下这个实践的状态如何回应文化这样大的议题,以及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就是过去的建筑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

  我收到一个论坛的题目叫建筑文化我觉得特别大,不太符合我一般喜欢讲的模式,我通常都是通过自己的案例,相比一些研究课题,所以我有一段时间就找不到北不知道怎么切入。后来我想我可能必须要限定我自己在这个讨论里面的一个观念词,也就是说我们的题目当中体现的一个是当代建筑,就是之前章明老师以及伍江老师说的30年之内的建筑它是不是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多的年轻学生就还觉得一定是不够前卫,这个之间是产生有一定的差距在里面。那我想就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个讨论。另外是这个文化,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建筑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但是我个人认为它更多不只是一个载体,它实际上代表文化的一部分,刚才两位老师也都提出了,其实它是反应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个体现。它可能不是这种我们传统的文人墨客的传统文化,也不是我们经常在上海看到的这种咖啡馆小资文化,而是长期探讨一个更庞大,瞬息万变的全球文化,它是通过微博或是即时信息带来的种种议题,同时又是跟我们每个地方每个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一种城市文化,所以它包括了全球的语境,但是跟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我的题目是全球的再实践,但是我看到它改成了本土。我这里想跟当地、本地、本土来讲它在意义上有一个微妙的差别,本地就是你所在当下的状态,我个人也是因为居住国很过国家的城市,最后落在上海,我可能把自己的状态放在一个再建立的一个方向。

  我以前参加了几个稿子,我把社区改成小区,因为社区和小区完全不一样的,而最近我们普遍都开始用社区这个词。我们讲到当代20世纪开始随着产业和市场全球化的一个现象,建筑师首先大规模的在全球范围内活动,这个20世纪前是没有发生这样的现象。与此平行的一种全球的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世纪以后,当全球化和城市化已经滑上一个等号,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经济、冲突的代名词以后,我们的建筑实践在大的体系里面是不是一个小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这多数是以建筑师或是规划师作为讨论的。建筑实践它如何要保持,或是要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当下不可避免的问题。讲到就是说城市文化建筑三者的精确的交叉点,我认为在当今有影响的是库哈斯的《疯狂的纽约》这本书。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没有盖过房子,完全是一个年轻的学者,他的思考在70年代末西方的时代和经济下,是否思考建筑师的定位,它是思考建筑在文化领域当中的定位。他提到了纽约,纽约是一个后起城市的宣言,我们的领导先下一个宣言我们再设置,当他看纽约的时候是从一个完全的,或是已经成熟的状态,他本身也是外来的人看当地的文化认识当地的文化。在这里很有趣他用建筑本身会探讨一些狭义的建筑学层面来看这个建筑学的现象。他提出分别两个案例,一个是左边的华尔道夫酒店,地下是铁路,还有酒店的一些重要的设施、厨房没有办法放在地下,然后在高层的各个层面都有一系列的厨房,这个开始改变居住者用餐的情况,因为它体量如够大,所以它直接的或是逐步的改变纽约在住酒店的时候在这里面可以享用到各个国家的食物,就不需要到城市外面去,一开始有这样的设计改变,再加上当时高层上面对电梯、空调方面的技术的创新,直接改变了建筑空间和建筑类型,进而改变城市和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实际上是预报了我们后面100年城市变化的现实。

  另外一个案例,它里面有一些变种的一些方式在里面,比如游泳池、健身房,这是一些不同功能交叉产生的一些结合从而扩展到一个城市的层面上。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书里面非常有名的专门为单身男人下班之后同时健身、更衣的地方,其实这非常的无厘头,可能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法用传统的方式来思维。在96年的是他来到深圳作为一个反传统城市的调研。当时从深圳的最高的帝王大厦往下拍照片可以同时看到不同的角度,包括现在叫城中村,当时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不同密度、高度,以及在香港边缘的一个地带,边界对面作为保护区是不可以盖房子的,所以看到几种城市地貌在一个地域出现。

  第三个是从一个观念看控制和协调的关系。大概这本书里面,从《疯狂的纽约》之后有写的一本《大跃进》这样的一书本。就是指挥和编舞,艺术界的一些指挥来讲,他指挥整个乐团奏出更好的乐章。或是舞者编舞的时候对舞蹈的一种表现,体现出一些差异化当中。这个是欧洲过去几年比较开始去思考的对于城市规划或是城市设计所需要的是控制、协调、还是编舞,策划一个城市当中后面可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是90年代《大跃进》做完之后第一次用中国的形式作为一个展示,从而关注中国城市化的现象。

  我在2011年跟同济大学的支文军教授一直策展成都双年展,这个是英国的一个设计师做的成都五环的一个装置,当时他做了两三个色子,每个建筑都具有能源特色,是人对于能源的需求或是欲望上的反应,在这个展览的环节里面有观众做为参与性的一种展览和互动场所。所以我们以前对中国城市的关注还是仅仅是对官方的模式,而我们又是要不断的进行。这是双年展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环节,就是邀请了12个年轻的中国以及西班牙、英国的事务所参与这个叫城东村实验展览,在成都充实、信诚这个环境下,我们把新城的住宅,模型背景,能够更抽象的思考,而不受限于现实的条件,看看建筑师们是否有提出对新的现象的一种反应。北京建筑的华黎提出的一个理念就是两个空间之间的街道是否有公共建筑,当然这都是有现实规范的。上海的一个很优秀的建筑师就提出来公共建筑所也要有容积率,能否在新的建筑思考里面要求开发商和业主针对这一快做一个方式,他所有建筑当中保证建筑当中必须有一个小的公共空间。还有就是西班牙的设计师从景观的角度探讨对建筑的需求。

  这是刚才章老师提到的今年年初在香港双年展做的规模相对小很多的一个上海实践展,它是针对在上海青浦、嘉定这两个地方过去五六年之间的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完成的公共建筑所搜集的12个建筑师,都是上海在地的,以及一个荷兰的学者写的一本书叫做《上海新城》为背景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建筑的一个实践方向同时我们邀请著名教授来做一个评选。

  我这里选了几个小事务所的作品,同时我们也选了大院的一些作品,我想这个意义在于,就是说我们不认为体制是完全能决定创作,当然一定程度它跟项目的来源,跟单位所争取的价值有区别,但是我们希望在一定的范围内还能够发觉一些在个人,在一个体制内,或是在他的一个特定的体制里面所能够追求、所能够体现的,这个展览主要是回应这一块。最近在微博炒的比较热的张家京也在做的公共住宅的调研,一直到去年、今年经济适用房,在政策层面上被大家所关注,这是一个建筑师在什么样的体制也好、学校、事务所、大院里都可以持续的保持自己的探索和追求,回到最实际的层面。这是香港展览的时候,规模虽然小,但是我们希望建筑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建筑师聚在一起的而是真正的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让其他的市民有所接触。

  如果要回到这样一个比较宏观比较大的议题上,它最重要的是一个动态反馈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经常说建筑是服务业,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政府也应该是服务业,建筑也要有自己的立场,或者我们学术圈里面会讲批判性,实际上最后,我认为它就是一个我们建筑师能够创作,如何提高你更积极的态度。

 

编辑:xiuju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案例赏析:与城市文化融合的成都钟书阁

一直把重视文化做为标签的钟书阁,也来到了独具文化魅力的成都。项目位于成都天府大道上的银泰中心,从商场扶梯步入4F,引入眼帘的便是最熟悉的钟书阁标志的文字幕墙。为了更好的与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融合,文字幕墙也加入蜀地文化。【详细】

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齐聚津城 共探城市文化建筑内涵

  日前,由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详细】

岳阳:将建成“一核四片区”现代都市

近日,《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公开发布,这是岳阳抢抓机遇、加快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岳阳这座城市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如何彰显城市魅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