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苗木业风生水起 走出特色的产业发展轨迹

2012-06-19 21:29:04         来源:     浏览次数:

  进步快速但任重道远,这是昆明市苗木行业协会秘书长乔森对昆明苗木产业的评价。昆明是云南最为重要的苗木产地,众多苗圃集中分布在宜良县、官渡区等地。以2007年为起点,昆明绿化市场一片火热,苗圃面积随之增加近4万亩,达到10万亩左右。虽然并非传统苗木生产重地,但昆明苗木产业却风生水起,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发展轨迹。

  外地苗圃入滇带来新气象

  沿宜良县苗圃聚集地逛上一圈,不禁会产生疑问———这是在昆明逛苗圃吗?沿路的苗圃牌子上很多以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字眼开头。“这是本地苗木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乔森介绍说,据初步估算,外省苗圃数量约占昆明苗圃总量的1/3。这种现象在2000年开始显现,2007年之后发展迅猛。

  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绿化中至少80%的苗木需要外购,即便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一比例乐观估计也只降低到60%。很多外地苗圃或经纪人来云南做生意,看准了这块市场的发展潜力。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山东的银杏、广东的小叶榕、湖南的香樟……大批苗子被外地苗圃引入昆明,那些老板也顺便落户建起苗圃,其中大多属于中转型苗圃。

  很多外地苗圃在昆明这片“新天地”里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来自浙江的公司,浙江基地也就100多亩,只能说是不太起眼的小苗圃,但目前在昆明的基地超过1000亩,是名副其实的大公司。

  对于这些外地公司,当地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欢迎。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品种和不同的经营理念对当地苗圃影响颇深。比如受栽植技术限制,虽然知道高干海枣、加拿利海枣等品种一米能卖1万元,当地也没人敢轻易尝试。而如今,从外地苗圃学来了过硬的技术,很多品种大量发展起来,元江就已成为加拿利海枣的重要产地。

  随之而来的还有新品种,乔森说,从国外引进顶多半年就会来到云南,外地苗圃引到云南,其他大公司跟进种植,农户也闻风而动,慢慢就推广开了。广东的龙鳞阁、江苏的中山杉都是经历这样的过程。

  乡土树种前进之中有困扰

  吸收外部资源不断壮大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优势,这才是发展之本。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给苗圃提供了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云南的特殊自然条件等也决定了苗木产业必然应将乡土树种作为发展重点。云南樱花、滇朴、滇润楠……数不清的好品种等着苗圃开发种植。

  政府部门很重视,企业也嗅到了商机,但面临的困难不少。“工程需要的乡土树种苗圃里种植量太少。”云南山川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信安前段时间忙着找70株胸径15厘米至20厘米的云南樱花,要在一个重点项目中使用。可找遍周边大小苗圃,苗木规格降到胸径12厘米至15厘米,还是凑不齐,最后只能改成胸径8厘米至10厘米的。实际上,云南省内的很多项目,近年来都遇到过类似问题,要找大规格、成批量、树形统一的乡土品种似乎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乡土树种工程苗供应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困扰当地园林行业很长一段时间了。一部分企业开始有所动作,两家新近投资建苗圃的业外公司,分别建了面积1000亩和近8000亩的苗圃,种植云南乡土品种。但更多中大苗圃目前还不打算这么做,因为乡土乔木周转速度慢、见效慢,土地成本太高。如要在宜良县位置较好的地方建苗圃,平均年租金将达到4000元左右。“有品种,想种植,但资金不足。”乔森表示,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大家的信心,做大做强云南苗木产业特色。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