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长单霁翔:不要把遗产当做“摇钱树”

2012-06-05 09:52:37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经营”立场:“大众情怀”和“文化情怀”

  记者:您说过,“不能把观众拒之门外”。文化景区是国家资源、全民财产,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只负有管理和服务的义务。现在是门票“涨”声一片,却很少听说哪个景区服务改善了。“高门槛”和“低服务”说明了什么?

  单霁翔:重视消除文化贫困、维护文化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文化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我们首先就要从降低“门槛”做起,保证社会成员共享人文关怀和文化成果。当然,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众进来了,要用优秀文化成果为他们服务,还要尊重他们的普遍要求,虚心听取他们的价值评判。

  真正使民众满意,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负责任旅游”。追逐功利、浮躁之风,是文化发展的大敌。

  记者:“旅游”这个词,现在在国人印象中,经常和“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文化一旦跟旅游沾上边,就常常变得没有文化了。您认为“文化”和“旅游”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单霁翔:旅游是一种行为,它的目的地和过程不是必然与文化相连,要注意纠正滥文化的现象,但是真正的文化景区必须把文化传承作为天职。如果来不来就把旅游项目贴上文化标签,不但旅游搞不好,还会出现以文化敛财的现象,其实是糟践了文化;反之,如果是文化景区,就要把营造文化氛围放在重要位置。

  物质生活是最基本的需要,文化生活则是最基本的价值。我认为应该让“参观博物馆”变为“享受博物馆”。文化景区和博物馆不仅仅是供参观之用,还要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去处,自主学习的优雅课堂,让观众在愉快的心情中更新文化知识,享用品质空间,接受优质服务,体会快乐人生。在享受到整洁、典雅、舒适的人文环境时,也感受到人文关怀。

  记者:按照您的说法,公共文化单位的管理者,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他们本身是不是应有一种大众情怀、文化情怀呢?

  单霁翔: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已有百来年历史,从诞生之初就被视为“广见闻、增智慧”的强国之举,就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特征,承担起崇高的社会责任,高扬起伟大的强国理想,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我们今天强调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就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国际博物馆界所倡导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出博物馆所具有的性质和观念。因此,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权益,向他们提供均等服务,是博物馆的职责,是社会的良心。故宫博物院集多重文化身份于一身,对于我们来说,文化传承与提供文化享受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全部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

  记者:到2011年底,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实现了免费对公众开放。有些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会说,我这是旅游地,是产业,不是文化事业单位,所以要赚钱养活自己。文化景区虽然不属于文化事业这个范畴,它需要经营和发展,但是说来说去,它不也是姓“公”吗?

  单霁翔:以往,我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以收费参观的形式服务社会,免费开放之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普通观众数量的增加。博物馆界应以此为契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逐渐使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休闲习惯,成为培养公民文化素养的沃土。

  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设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确实要考虑到差别。在博物馆领域首先实现的是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在这基础上逐渐实现了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在制订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时,也是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了地区差别,比如东部地区补助是20%,中部地区补助60%,而西部地区补助80%。另外一个差别对待就是同样是博物馆,如果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那么从文化遗产脆弱性角度出发,不实施免费开放,比如敦煌、故宫等。

  面向社会、面向观众的服务理念和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公共文化单位的各个方面。服务民众是文化景区、博物馆的天职,如果不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文化亲和力,就难以成为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身也不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记者:“免费”开放以后,是不是也存在一个如何以大众视角、文化态度进行管理的问题?

  单霁翔:免费开放之后,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目前博物馆的发展滞后于服务主体的变化。观众量目前是大幅增加了,但如果你的展览不能亲近民众,你的活动不能融入民众,那么,这些观众还是会流失,最终回复到门庭冷落的局面,所以文化单位必须做好内功修炼。

  近年来我国出现博物馆建设的高峰,2010年全国文物部门新登记的博物馆达395个,出现了“平均一天建成一座博物馆”的超常规速度。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一些新建设的博物馆、文化馆,前来参观的民众却并不踊跃。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所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大约20%的被调查者每年用于参观博物馆的时间为4-6小时,80%的被调查者每年参观博物馆的时间则不足2小时,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民众根本不进博物馆。多数民众对博物馆文化的冷漠,与博物馆服务民众、惠及民生的公益性质之间形成反差,甚至成为一些博物馆面临的窘境。

  在我国,参观博物馆还远未成为社会生活习惯。在公众心目中,博物馆被视为“文化殿堂”,博物馆文化被视为“高雅文化”。这一认识有利于彰显博物馆的崇高地位,但是,博物馆自身如果以“文化殿堂”和“高雅文化”自居,将导致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隔阂。据报道,平均每个北京市民每两年才会走进一次博物馆。但是据保守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至少走进两次博物馆。英国人的名言则是:“我不在家,就是去博物馆的路上。”

  记者:您刚才说“内功”,什么叫“内功”?怎样“修好内功”?

  单霁翔: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既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能埋头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研究个案,而忽视本质的目的。文化工作者要着眼未来,强化探索意识。有理想之光的照耀,你的工作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时代的主旋律对文化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坐等观众上门、坐等财政拨款,应不断拓宽视野,延伸功能,找到正确的生存之道,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成果,满足民众需求,焕发自身活力。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