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遗保护的“荔波范式”

2012-05-24 09:28:15    作者:欧阳海南     来源:贵州日报     浏览次数:


  去年8月,荔波世遗管理局再次推出了一个“世界第一”:注册成立了“农村社区技术培训学院”,请来国内外专家免费为村民培训民族手工艺、旅游接待等实用技术,至今已培训毕业400多人。

  荔波财政也相应整合各类资金,配合该项思路的推进。对于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水电路基建倾斜,展开土地整治,对于已经“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村寨,则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而这样的投入,每年耗资也过千万元。去年,保护区内人群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千余元提升至近4000元。

  与这种对于村民的开放式发展相左,对于保护区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荔波却少有的小心翼翼。仅仅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在近2万多公顷的茂兰保护区,宽仅1米的观光便道,荔波至今只整理了40余公里。

  “这种主动保护理念的强势推进,带来了保护区内人与自然关系的3个显著变化:一是生活环境在变,从闭塞走向开放,一是谋生手段在变,从环境依赖走向资源集约,一是生态认知在变,从过度索取走向生态珍惜。”黄建伟说。

  而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和谐状态,不仅是世遗保护所追求的精髓,也正成为荔波世遗保护的显著特征和长效保障。

  延展:世遗理念下生态与文化的携手成长

  “世遗5年,荔波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保护区内生态和生活的可喜变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需要传递的一个人类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理念,就是尊重自然、尊重原生。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同样适用于传统民族文化方面。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贝,都需要得到同等的保护和永续。荔波用世遗理念关照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世遗精神,成为荔波特征叫响世界的‘双子星座’,其中生态是形,文化是魂。”

  ——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瓦标龙采访实录

  5月19日大中午,瑶山乡拉片村的民俗文化广场上鼓声阵阵,一台瑶族传统歌舞节目“欢歌引太阳”正在上演。

  虽然看台上只有北京来的十几位客人,但27个白裤瑶青年男女依然热情高涨,一招一式自然随意。

  22岁的陆东衡和妻子谢合梅也在舞者之列。他们就来自一公里外的拉片移民新村。

  “每天中午和下午固定的时间,放下农活儿都会来这里跳一下,这是我们族的传统,不管有没有游客看。”陆东衡说。

  据小陆说,这样的节目他们有7个,平时就换着跳。

  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韦开典介绍说,这样形态各异的传统舞蹈表演在荔波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寨都能看到。这种蓬勃的状态,一方面源自于荔波原真性民俗文化的丰富积淀,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年来荔波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长久以来就居住着5个乡镇的先民,90%为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和苗族,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神秘的布依族天文历法、具有东方情人节的盛大水族“卯节”,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和抢腰带,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赛龙舟、爬刀山、芦笙舞、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具有浓郁、鲜明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荔波将世遗理念覆盖至这种丰沛的民俗文化上,采取原真性保护和市场化呈现相结合的模式,使民俗文化生态走向了持续繁荣。

  “保护原真性,是要确保荔波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市场化呈现,则是打通传承通道,确保民俗文化的永续。”韦开典说。

  “我现在跳舞,旅游专业合作社每个月固定给我1000元,我和老婆一个月能净挣2000元,比打工强,所以我们不出去打工。”陆东衡对这种说法进行了佐证。

  按照这种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荔波一口气挖掘整理了数十个民俗文化节目,其中翁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成为典型,以布依百年窖酒、矮人舞、山歌对唱、地戏傩舞等14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目,展示了民间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瑰丽多姿的艺术风采。

  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民族文化村寨,以瑶王宴、“打猎舞”、“猴鼓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游客欢迎。其中,瑶山的“猴鼓舞”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这种挖掘是民俗文化的呈现层面,那么荔波对于民族文化古籍的抢救,则更能反映荔波抓好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纯粹落点。

  资料显示,近年来荔波投入巨资,共收集整理了逾万册水书古籍、330册布依文古籍,425册经书,并成功将《万事明指》、《丑辰》等11部水书,《掌诀》、《修桥补路》等6部布依文古籍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出版了《荔波瑶族》、《荔波苗族》《荔波布依族》、《荔波水族》4本民族文化书籍。

  “生态和文化的携手成长,丰富了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果说秀美的世遗生态引来了八方游人,那么厚重的民俗文化则从心灵认同层面留住了世人。”瓦标龙这样说。

  2007年11月,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在荔波召开,荔波“以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催生出了由4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地方政府签署的《荔波共识》。

  其核心就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下,将存在已久的文化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系。

  而此举,被公认为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杰出范例之一。

  共生:“资源+产业+城市”路径诠释科学发展

  “世遗保护区面积只占荔波国土面积的1/3,但是世遗保护理念却涵盖整个荔波。尊重自然、珍惜环境,不仅仅是保护区域内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也已经是荔波17万各族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到底对荔波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绿色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在这种共识下,荔波的山会越来越绿,水会越来越清,人会越来越纯,‘资源+产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会越走越顺。我认为这是世遗名片莅临5年来荔波的最大惠存。”

  ——荔波县县委书记闵路明采访实录

  如诗如画的山水,古朴神秘的民俗,让世遗荔波成为世人的宠爱,超过20万人次的境外游客已先后走进荔波。2010年,经境外多家媒体评选,荔波成为外国人“最想去看的世界遗产”。

  强劲市场的号召力为荔波走生态经济道路准备了平台。2009年4月,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荔波高调提出了“资源+产业+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瞄准了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世遗生态是基础是引领,产业是依托于生态之上的旅游和特色加工业,城市则是为产业提供功能服务,整条线环环相扣,走的就是环境承载小、资源占用少的经济型可持续路子。”闵路明说。

  在资源与产业的高效结合上,荔波梅花节是其典型代表。

  世遗保护让荔波梅原的上万亩野生青梅焕发风采,一到冬天,上百万株青梅竞相怒放,香气十里可闻。

  利用这一资源,荔波成功打造出冬季“梅花节暨贵州赏花首游地”旅游品牌,丰富了我省冬季旅游地的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被评为“国际旅游王牌目的地”。自梅花节举办以来,已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创下了6个亿的综合旅游收入。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