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

2012-05-03 09:13:32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这些都在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现在几乎到处都在追求欧陆风,“洋、大、高”,到处都在照搬照抄,洋为中用,以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在这样的盲目追求下,我们的城市逐渐沦落成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

  广州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岭南风格,岭南学派在绘画、文学、艺术上都有独特造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领中国建筑的新潮流,但现在,岭南建筑的特色已不复当年。所以我强调,城市建筑不仅要洋为中用,更应当古为今用。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建假古董。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建了一条“汉街”。可是建设者有所不知,汉、唐都只有“市”,而没有“街”,街是在宋朝时期才出现的,因此“汉”和“街”是不能写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不懂历史、不懂文化、不懂建筑的表现。这条街上还出现了牌楼风格的建筑,这也是南宋时才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上没有,汉朝更没有。还有很多砖瓦房,汉朝是有砖,但砖只用在皇宫和坟墓里,一般民居都不用砖。再如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号称按照原来明清的式样重建而得。但这个文化街的问题在哪里?唐朝开始,皇帝对所有建筑都有规定,民居不准用高级建筑材料,禁用琉璃瓦、金、银、玉、大理石,只准用砖瓦;颜色也有规定:皇帝用黄色,天神蓝色,地神绿色,百姓用黑白,最多用棕色。房子门面不得超过三间,五间以上一品官,七间是亲王所有,违例要杀头,也不能用龙凤花饰。所以这个房子绝对不是明清民间建筑,如果是也只是宫殿。

  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有。欧洲人来中国,搞不清楚什么是古代建筑,什么是现代建筑,什么是仿古建筑,什么是修复的古迹。现在假货频频曝光,但假建筑却无人问津,可见我们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还有昆明。昆明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三条历史街区:青云街、金马碧鸡坊、文明街。金马碧鸡坊是两个牌坊,根据天文气象的因素,当春分和秋分那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时候,两个牌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非凡造诣,现在已经拆掉了。

  重要的是保护态度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呵护生命。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民居蕴含人文关怀,民居布局分正房、东厢、西厢、倒座、中间天井,这种结构是阖家团聚的场所。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上海石库门,都是这样的结构。欧洲的房子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按照功能划分成寝室、厨房、卧室、阳台等,中国不是这个理念。正房,礼仪场所;两侧,老人居住;厢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安全内敛、几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态。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四合五天井、苏浙的厢房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厅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库门形成的里弄,苏州厅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这些都出现了胡同情结、里弄特色和街巷风情,以及割舍不断的邻里亲情关系。而现代的住宅里,除了个别比较要好的邻里外,一个小区里面,大家互不相识、彼此冷漠,因为我们单纯地讲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构建筑。欧洲人也有木屋架,但用钉子钉,中国都用木头做成了榫卯,通过相互穿插来固定结构。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用木屋架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以丽江为例。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世界遗产的大国。199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中国提意见说,你们有许多古城,为什么不申报世界遗产城市呢?当时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世界遗产城市,包括巴黎、墨西哥城、威尼斯、罗马等。我们研究发现,这件事有很大困难。世界遗产第一条要求有原真性。北京元大都城墙1958年被拆除,只余下白塔寺;西安是汉唐古都,汉朝的都在地底下,唐朝建筑只有大雁塔和小雁塔;开封洛阳也没有什么唐代城市建筑,经历七次黄河水淹,古迹都在地下。最终我们选择了平遥和丽江。1995年底将丽江送去申报,1996年2月,丽江发生7.4级大地震,我们当时立马就去考察丽江的状况,结果发现,丽江几百年的老房子没塌,墙倒柱不倒,只是斜了,伤亡100多人。材料写上去之后,当年就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同样,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带中有一个位于广元市的昭化古城,2005年我做的规划,2007年进行修缮,2008年5月12日地震之后,我们修缮的木结构房子全都完好。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房子呵护了多少生命!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问题。现在我们都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如果认真施工,因为有一定的科学保证,依据框架结构,也没什么问题。现代的高层建筑,大都是稳固的筒中筒结构。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建筑结构被发明之后,日本和欧洲都建了许多高楼。这种结构依靠其自身材料的坚固性来抗震,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木结构体系是依靠梁柱之间的联系(榫卯结构是仿生的,仿照动物的关节功能,当地震袭来时允许各个环节之间变动)来抗震,是以柔克刚。现在欧洲技术一来,我们就把这个传统技术丢掉了,非常可惜。还有,现在木结构课程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建筑学院都被取消了,同样令人遗憾。

  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

  城市建设应该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保护城市遗产是为留下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我们的传统建筑要多留一点,多保一点,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新的城市建设。

  现在我们来说说上海。上海别具特色,城市虽说不老,也有老的东西,比如松江和嘉定都有宋代的方塔,松江和嘉定原本都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上海的老城隍庙留存了明清建筑,也是主要的旅游地。还有上海最精彩的名片——外滩。1880年到1937年是世界建筑史上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在上海都有所反映,集中体现在外滩,因此外滩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还有很多重要的建筑,例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当时的世界建筑中都是独领风骚的。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的设计者是一个名叫邬达克的外国人,他在上海设计了60多座建筑,其中20多个都是优秀历史建筑。当时的建筑一个较大的特色是注意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注意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不是一味仿古。也有许多外国人设计的富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如原来的圣约翰大学(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中西合璧的典范——石库门等。所有石库门的内涵都是中国的,但用的是外国的装饰,采取了租界上房地产的运作方式。石库门也有许多的种类,步高里和尚贤坊又有不同,新旧石库门里面的设置有所区别。

  上海现在留存了10个较好的古镇,最有名的是朱家角和新场。新场是元代的海塘,也是明代的盐场,近代上海原住民的故乡,前街后河。那些住宅第一进是古代的,第二进是石库门形式,第三进是农村形式,后面是河,河对岸是花园菜圃,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光,非常美好。我们想做一个规划和恢复,但现在拆迁有很大的难度。其实,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在全国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在老城区里面划分了12个历史风貌区,这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总面积是最大的,且保护力度较大,每个保护区都各具特色。像外滩保护区、老城隍庙保护区、徐家汇衡山路保护区、龙华保护区、虹桥保护区等,古今中外各种样式都有,形成了上海城市的特色风貌。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