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2-20 09:47:51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体制。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规划的理性色彩太浓,没有亲和性。审批、管理、编制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计划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列宁曾说过的:"用一台计算机来计算每个人的需求,根据需求生产产品。"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它是分散的决策和责任系统,任何巨型中央计算机都把握不了每个人的需求。正是这种决策的分散化和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城市规划适应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科技的进步就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20多年来的发展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城市规划就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于规划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的问题,当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规划的市场化是无法回避的,规划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对市场的缺陷起到弥补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规划与市场是针锋相对的,互不让步,不可调和,认为规划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科学,不能有丝毫的市场导向。这种观点过分地夸大了人的力量,人的主观意志占了主导。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失偏废,必须把两者综合起来考虑。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不应是排斥、对抗市场的作用,而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规划调控目标。与此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规划的强制力,切实保护好易受市场力侵犯的城市生态、历史文化遗迹、公共设施用地和城市风貌等不可再生而又脆弱的资源。规划调控与市场机制应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开发融于规划之中"追求繁荣与舒适"谈到这个话题,仇保兴先从规划与开发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就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城市的开发行为应融于城市的规划之中,规划与开发既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又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开发商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利益是为少数人所享用的;而规划则是考虑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要考虑整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比如居住小区的开发,开发商只考虑局部宜人的居住环境,不可能对城市整体负责。有的小区里边很漂亮,但外部环境却很糟糕,这就是城市规划没到位。而有的城市,整个布局很好,但小区环境很差,这就是开发工作没做好。规划更多的是政府行为,开发更多的是企业行为。一座城市"以人为本"是政府的事,一个住区单元的"以人为本"是开发商的事,各自的分工应是明确的。

  怎样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各自摆正位置。对于城市的规划,政府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规划讲求城市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保护,如水、土地、公共绿地、生态系统和文物古迹等。规划还要讲究强制性的内容。某些城市的规划由于以前没有强制性的内容,所以出现"摊大饼"的现象,致使许多文物还没有很好地保护下来,生态绿地被侵占,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还有重庆在长江边上搞了一个世界第一大的广告牌,既破坏了江边的风景,开发商也没得到好处(因价格问题,几年时间没一个企业在上边做广告),这种劳命伤财的事希望再也不要发生。

  所以,当开发与规划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是局部的开发行为得服从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这是因为规划要对多数人负责,而开发只是对少数人负责。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民众利益为目的,调控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记者最后请仇保兴副部长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怎样规划我们的城市"这个问题时,他一边在给记者的书上签名,一边指着书名作答:"追求繁荣与舒适"。

  "为什么把繁荣放在前面,这是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因为没有经济的繁荣,就不可能有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处理得好,可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者的严谨无时不在他的谈话中体现出来。

  城市规模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命题。我国历来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简称规模政策),但是实施的过程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大上海已经够大了,偏偏又划出了浦东开发区。进入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无不进行城市规划的大调整,而其总用地规模、大体上与经济规模一样的翻一番。一些大城市的规划目标要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据说有20多个城市的规划目标是国际化大都会”。还有为数不少的中等城市规划目标要进入大城市行列。因此,规模政策”变成了一句空话。其实,推动城市规模发展的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区位优势的显现和投资环境改善的一种合力,是难以阻挡的客观现象,对于即将迈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有12亿人口的大国,尽管城市化的主渠道是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但在一个省区范围内有一、二个特大城市,有一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作为经济支撑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以不切实际的空想去代替科学的预测,更不能以大规划之名而行大肆炒卖土地之实,或叫做吃祖宗老本,花子孙的钱”。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弹性规划,留足余地,阶段明确,分期实施,集中建设,紧凑发展。

  城市化过程有起点也就有终点,不可能无限止的发展。从总体而言,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总的城市(城镇)用地规模也就变化不大了。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区域着眼,分析各种规模级城镇吸纳人口的可能性,同时科学预测其相应实现的阶段性。这种规划还应该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互匹配,而不是二张皮。所以,若讲控制规模实质必须付以明确的时空观念。时间应界定在我国城镇水平接近或达到70%左右,即将进入变化曲线的第二个拐点的时间,空间则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保证我国粮食的基本自给,又使城市可以弹性发展,进行平衡和布局,寻求可以拓展的备用空间范围。最近江苏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把村镇建设规划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加以划定的工作,亦称二区”划定工作,很值得各地借鉴。

  布局问题。城市的布局应该有二层内涵。一是指大的地域空间内的城镇分布均衡性问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优劣的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必然出现城市分布疏密差异的不均匀性。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工农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加之较早获得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城市化速度也较快,同时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分布密度和规模趋向高密也是必然的。现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所谓都市绵延带的新课题也是必然的。而大西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也受一定条件制约,即使今后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的分布密度也还会是偏低的。因此并不存在必须在全国范围同步解决城市布局平衡的问题。如果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和企业搬迁政策,强制调整人口分布密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甚至是得不偿失的。随着发达地区本身产业层次的升级,低层次产业必然发生梯度转移,与这种转移相伴随的结果,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匀性。

  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确实存在一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问题。因为不同规模级的城镇发挥的能级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的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发挥各级城镇的效益,因此,要寻求合理的分工,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效益的抵消。每个城市发展的规模,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等。城镇与区域内可能形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关系密切。如陆路、水路、航路等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电力供应条件等。还有城镇本身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等是否有优势条件等。所以,城镇处于特定的空间,赋予特定的发展目标,造就一个有机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这就是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结构形态问题。如果讲实行城市“规模政策”难度较大,是由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经济推动力的作用,那么,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却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来加以引导的。我国很多大城市实际是在中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扩展模式是以原有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不断辐射扩散,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城市规划,不断的吃掉周边的郊区和农田,就像摊大饼一样,愈摊愈大。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一原有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每隔若干年就要扩建或更新,马路一扩再扩,房屋拆了建、建了拆,人行道挖挖填填、填填挖挖”,旧的管线拆不了,新的管线不断挤进有限的地下空间,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之中。二,由于是一张大饼,周围开发度较高、效益较好的农田菜地必然不断被蚕食,即使到远郊去复垦地也难以收到原有的效益。三,人们成天穿梭忙禄在混凝土森林之中,与大自然愈来愈疏远。四,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拆拆建建之中逐渐泯灭,依稀可辨的也只能是在重重高楼包围之中茕茕孓立的个别古建筑或宅院,既不协调也毫无情趣可言了。五,不间断的旧城改造,容积率和密度不断地提高,致使城市不堪重负。特别是作为城市市区中心的黄金地段,被折腾的强度往往也是最高的,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使人有窒息之感。

  因此,城市发展能否寻求新的结构形态,而且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去,是摆在城市领导者和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主张城市化道路以大、中城市的发展为主体的学者,特别强调城市的规模效应,而且城市愈大规模效应愈为突出。对这一命题也要辩证分析。在一定发展历史阶段,上述结论应该是对的,因为城市是集聚的产物,而规模效应与集聚机理是密切相关的。但作为城市发展仅仅是以传统的空间集聚方式为模式,那么,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因为这种连片空间的集聚必然构成愈来愈大的封闭体系,集聚所带来的正面效应逐渐为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所抵消,甚至后者超过前者。为克服这种现象,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几位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先驱者,提出过改变城市结构形态的明智之见。例如俄国的彼得·克鲁泡特金在《田野·工厂和车间》一书中指出新的快速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以及地区的并网发电等,会使小的社区在主要技术设施和便利方面与过分拥挤的城市相媲美”。“小城镇里的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享受城市和乡村两者的优点。”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最早提出的花园城市”的构想,美国著名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在评价霍华德时指出他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形式来医治城市市中心的脑溢血病和城市边远地区的瘫痪病。”“霍华德懂得,缓解城市的拥挤情况,不是靠大城市的郊外居住区所能解决的,而应该把城市的所有功能疏解开来。他拒绝向郊区发展这种临时性的过渡方式,而要寻求一种城市与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而不是脆弱的连结。”如果在世纪之初城市规划的先驱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还难以变为现实,那是因为人类还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的支撑,还无力摆脱那种机械的、连片空间集聚的无奈。那么,面临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高速发展,如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信息高速公路网以

  本论文主要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方面论述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建设中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涉及方方面面的建设,如环境建设、房屋建设等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关的建设,如果这些建设无续的发展就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如果想实现城市有续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的程序,也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和法制。对各项建设项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那样就可以通过体制去合理的规范市场。当然管理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管理不是万能的,所以又必须适合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建设起促进作用。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