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菊儿胡同:旧城改造试点身份引世界关注

2011-11-23 10:42:00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其实,如果公平地把新四合院中的几种户型和同时代的住宅户型比较,就会发现,那些现在被住户们抱怨的问题,新四合院的设计反倒是“超前”的。

  左川说,设计标准提高对建筑师来说很容易,但危改对象的经济能力却不一定能承担得起了。在营造新四合院之初,吴良镛确定了几个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在三层楼高的新四合院中安排下46个住户,已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把这种建筑的容积率利用到了极致。“当时南锣鼓巷一带已被列入旧城四合院保护区的范围,旧城改造限高9米,盖高了会对鼓楼的中轴线有破坏,但菊儿胡同改造恰到好处,胡同口看不出有楼,尺度感好,形成了视觉走廊。”左川说。

  再提高容积率,只能加高房子,合院式的结构就不可能实现了,又回到了行列式的住宅楼。旧城居住区风貌保护就无从谈起了。

  对菊儿小区设计标准的争辩,其实争论的是“这块区域该建什么房子”,“这块区域的房子该让什么人住”,经济效益才是其背后的真正动因。

  何红雨说,当时参观完菊儿小区,很多人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新四合院好是好,但是学不起。”

  这个“学不起”,指的就是新四合院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左川回忆,当时负责菊儿小区开发经营的是一家叫“东城区住宅开发公司”的企业,说是企业,其实属于东城区房管局,近乎政府办事机构。即便是这样的企业,后来对新四合院的兴趣也不高。公司负责人曾汇报,菊儿小区一期“略有盈余”,二期则“亏了”。

  也就是在菊儿小区二期工程前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开始在中国兴起,城市中的危旧房改造往往也是结合房地产开发进行。经济利益驱动着各方的积极性。因为“不挣钱”,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模式在好评如潮的同时,却成了一个“孤本”。

  菊儿胡同改造的三期、四期工程,原本已经完成了方案设计,但三期工程在拆迁阶段就陷入停滞,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结果让人惋惜却无奈。吴良镛在其著作《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表示:从国内到国际,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了众多奖项,这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和真实的价值。但作为“试验”,因为它在一些人眼里不够好,比如容积率不够高,经济效益也不够好,所以没能说服有关方面采用“试验”成果……

  菊儿胡同新房客

  二十多年风霜雨雪,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已经略显老旧。光环褪去,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演进着北京的寻常巷陌、市井生活。

  院落中原本设计有“户外公共客厅”,所有院落由开放式的游廊相连,便于行走,户与户之间视线通透,能一眼望到。

  但居民们似乎并不买账。游廊不仅没有按想象的变成藤蔓密布的绿山墙,相反,几乎全部都被加以改造,筑起一道新的玻璃钢墙,每个窗户还都加上了防盗窗。问及原因,居民们很务实地回答,一是可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二是为了安全,“游廊管什么用啊,冬天往屋里灌风,还一点都不安全,不放心”。

  看上去,新四合院中的邻里关系,已经和现在的公寓、住宅楼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像大杂院时代的紧密亲切。

  其中的变迁,只有新四合院的住户们能够感知。

  马玉琴说,大杂院的邻里关系虽然近,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全是温暖。相互干扰、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常见。她觉得新四合院的邻里关系很好,既能像过去那样“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都很熟识,又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空间,互不干扰。“街坊间的情谊比现在那些高楼亲近多了。”

  新四合院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延续下来的四合院情趣,在更多人眼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记忆。

  何红雨以博士学位到北京市房改办工作,按照当时政策应当分配一套三居室住房。几番周折之后,分给她的房子,竟然就在她参与设计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中。

  何红雨的丈夫是美国人,和她一起住进了菊儿胡同。他们的两个混血儿子,也在菊儿胡同出生、长大。何红雨说,她的两个孩子,比同龄的大多数北京孩子更“北京”。他们虽然有一副标准的西方人面孔,却说着一口“京片子”,他们爱喝豆汁儿、爱吃卤煮,他们淘气时能爬树上房,他们能在胡同里随便哪个大爷大妈家里“混吃混喝”。傍晚时,何红雨往往要在新四合院的院子里“喊他们回家吃饭”……

  有意思的是,新四合院保留的老北京生活,对外国人更具吸引力。从新四合院建成后,这里的房客就从未断过“洋面孔”。最多时,210户的新四合院中,竟然租住着70户“老外”。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来自德国的建筑工程师伯纳德。他骑着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进胡同,一路热情地打着招呼。老人们对这样的邻居也习以为常,谈笑自若。

  伯纳德说,他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喜欢北京胡同的氛围:“我认为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院落里种着花草树木,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在那里打闹嬉戏,这样的景色在德国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跨度。日子在每一天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过去,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的居民们,有的在此终老,有的迁居他处。第一批的老住户还只剩十几户了。

  曾经“标新立异”的新四合院,对比后来层出不穷的现代化建筑,已经有了历史的斑驳和沧桑,但在北京旧城居住区的胡同中,它魅力依然。就像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颁奖词所写:“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菊儿胡同工程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人文尺度的答案。尽管它的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但它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最重要的是菊儿胡同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即北京的合院形式……”

  “有机更新”等北京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理念,也是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试点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2000年到2004年,北京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与“有机更新”一脉相承的“微循环”,成了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协调统一的有效方式。

  二十年,时间积淀成了历史。

  城市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古都神韵依然流动在古老的街巷和红墙黄瓦间。新四合院静静矗立在菊儿胡同中,也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却更融入了城市的肌理。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装点着古老的城市,余香袅袅,韵味悠长。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