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发展的长远价值

2011-11-09 09:14:20         来源:南京日报     浏览次数:

  传统文化是增强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一个城市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德国的一份独立调查报告称德国人重新回到了城市,期望在那里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生活保障及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报告称,其中近3/4的德国人回到城市是因为对城市历史遗存情有独钟。城市告诉我们文化的昨天,城市见证我们文化的今天,城市也预示我们文化的明天。但是,今天在太多的城市中,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城市的昨天,也就难以把握城市的今天,更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到城市的明天。因为,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一次又一次无知并无情地割断了城市昨天与今天的文化联系,使城市丢失了文化灵魂,破坏了城市中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赖以维持的基础,使人们难以找到“回家的小路”。两年前在西安,一场全市上下参与的城市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大讨论持久而热烈。在深入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和人文特色的过程中,西安人恍然大悟: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丰厚的文化遗存,“我们曾经太过分强调使用价值,而忽视了其巨大的情感和文化价值”⑤。舒乙先生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大会发言中指出:“文化的属性不同于其他,它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生命力,不像社会体制那样多变和相对短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和根,是一个民族的姓氏。一个城市最后取胜的武器并非靠经济,最后取胜的一定是靠那些只属于你一家独有的东西,就是文化。”⑥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立城市文化品牌逐渐升温,并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和决策的重要课题。城市文化品牌既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特色、现实生活状况的综合表述,又是一个城市的主导意识形态、市民文明素质、审美价值趋向以及对未来发展憧憬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品牌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包容所代表城市的文化性格、代表这个城市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并容易为人们所记忆和指认。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好的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特色,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可以起到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目前,在城市文化品牌定位方面的弊端是个性缺失所造成的特色危机,一些城市对历史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弃之不顾,盲目照搬照抄、简单模仿,导致城市文化品牌的同质化。甚至有的城市一方面无情地摧毁传统的、真实的、珍贵的历史上已然存在的城市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却又加大投资,全力“打造”仿古的、伪劣的、缺少文化底蕴的假古董。事实证明,只有个性化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唯一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使其以独特的魅力获胜。特色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知识产权。因此,城市决策者在确立城市文化品牌时,一定要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在保护中弘扬,让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时代人文之光。实践证明,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呵护与涵养,市民是其塑造的主体,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动力。因此,必须让市民认同自己城市的文化品牌,为之感到骄傲和荣耀,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宣传。

  城市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城市不仅面临着对旧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更面临着对新的城市文化创造乏力的问题。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自己的文化记忆;创造不出新的城市文化,城市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城市文化也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还必须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新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赖以成长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引擎与心脏。文化遗产包含了更多随着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起这些记忆,才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同时,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要有对新的城市文化的开拓和创造,应该有创新的能力并能够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活力。

  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需要创新。城市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群,不仅仅是一些经济体的组合,“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事实上,城市还应该是文化的摇篮、文化的土壤,应该不断地培育出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当前,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面对城市居民迫切呼唤新的城市文化生活,城市必须提高自己对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能力。

  美国科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注意到,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2%的人生产的农产品和3%的人生产的工业产品就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于是当时就提出一个问题,当5%的人已经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要的时候,那另外95%的人生产的是什么呢?最后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产的和消费的全部都是文化。可见,在当代物质资料的生产已经不是现代城市的唯一要务,现代城市更急迫的任务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文化内涵,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文化。然而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盲目“现代化”、“工业化”,导致“千篇一律”和“个性迷失”。“千城一面”暴露的不仅是各个城市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乏力,更暴露了这些城市对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失去灵魂而逐渐空壳化;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做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未能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创造出文化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双赢格局,反而导致出现片面追求经济短期高速增长而忽视、甚至牺牲城市文化建设的浮躁状况。

  今天,我们在考虑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城市文化创造的传承问题;在考虑城市和谐统一的审美要求时,更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增量要求。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环境、状态是单纯而质朴的,而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只有达到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与所在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与发展可以统一起来,而且必须统一起来,保护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表现最突出的是在许多欧洲城市,他们几乎无一不把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保护原有风貌结合起来。英国早已放弃“旧城改造”的提法,而改用激活旧城、整治旧城等指导思想,针对不同历史城区的特点探索多种多样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使未来20年成为我国城市由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变、由一般性向特殊性转变、由战术性向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城市决策者必须从中长期战略的高度确立城市文化核心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以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的城市核心功能与价值体系。卢涛和李先逵先生认为:城市核心具有六个方面的功能与价值:①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②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③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④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⑤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对城市核心价值的重新认识为城市核心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⑦。

  一个历史阶段城市风貌特征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科学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的,历史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应体现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如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诞生的城市深圳,虽然只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城市,但其规划理念、城市功能、空间形象和发展速度等都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背景下“新兴城市”的时代特征。数十年或上百年后,这样的城市将有可能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而成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浦东新区也将作为历史性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范例而留下历史印迹⑧。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还必须有文化的复兴。“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文化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⑨

  全球化不可能全然取代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可伸缩和互动的张力。总体而言,不论未来城市的结构与形态如何变化,城市文化的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文化的共存体,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但又多样统一。这种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共存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既然如此重要,那就必然要有文化提升的任务,不过文化提升和物质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物质追求很具体,可以提出指标分别落实到各个层面去执行,而文化的提升则不能如此简单操作。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是体现时代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也必然能够客观反映出对城市发展的肯定与否定。

  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们还注意到,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能够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不断丰富自己,顽强地生存发展。”⑩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够奋发有为,永续生存,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够容纳百川,不断发展。“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当时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同时也带回我们有用的东西,对整个世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关于文化的发展,在近一个世纪前鲁迅曾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血脉”。这句话抓住了文化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古今中外的城市,凡是能够吸引人的都凸现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上,而不是与世隔绝。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之一。我国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希望,因此,城市发展的重心是文化,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价值。现代城市要在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并在再造中创造新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讲究兼容与弘扬的融合。用本土优秀文化的基因融入城际、区际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本土文化,是城市文化生命活力的泉流”。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摘自天津大学出版社《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一书)

  注释:

  ①牛建宏:《宜居城市建设要从公众需求着眼》,载《中国建设报》,2006-01-13(1)。

  ②赵中枢,曲长虹:《城市规划要尊重历史环境》,载《中国建设报》,2006-09-26(2)。

  ③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载《城市规划》,2003(1),14。

  ④张在元:《城市发展的“软道理”》,载《城市规划》,2003(9),55。

  ⑤张毅:《探寻西安古都风貌保护之路》,载《经济日报》,2005-03-03(15)。

  ⑥舒乙:《保护文化名人故居是当前先进文化持续发展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2004。

  ⑦卢涛,李先逵:《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调适理念》,载《城市发展研究》,2002(1),26。

  ⑧蒋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观》,载《城市规划》,2004(2),69。

  ⑨孙家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载《光明日报》,2005-08-05(5)。

  ⑩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文汇报》,2005-12-04(6)。

  谭仲池:《文化:照耀城市发展的光芒》,载《光明日报》,2005-08-03(11)。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