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4项指标能解决多少环境问题

2011-11-01 08:33:37    作者: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今年秋天,北京已经数次遭遇灰霾天气。有网友说,北京的上空就像被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不少网友质疑,不是说,“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成绩斐然吗,可蓝天在哪里?

  这样的质疑,环保部总量司副司长刘炳江也经常听到。甚至连他的亲朋好友也问他,“你整天忙减排,怎么减来减去,空气还是这个样子?”

  刘炳江,搞大气专业出身的博士,最常用的解释是,一两项污染指标的下降不可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所以安排持续开展污染物的减排工作。而“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染减排的考核指标只有两种,“十二五”增加到4种指标,其中,新增的氮氧化物指标正是已知的造成城市灰霾天气的主要罪魁。

  但令人担心的是,上个月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十二五”考核的4项减排指标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降反升。

  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十一五”减排,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动用了很多非常规手段,留给“十二五”的都是减排的硬骨头。而与之相对应的,老百姓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两项污染指标的削减不能扭转局面

  老百姓可能并不关心政府和企业的减排指标是几项,他们关注的是,那些鱼虾绝迹的河流,是否可以回到几十年前能淘米洗菜的清澈,蓝天能否再多些。

  对环保部门来说,这些期望都体现在一项项减排指标里。刘炳江说,“十一五”的两项减排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是水质的评价指标,二氧化硫是大气的评价指标。

  2010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比2005年削减了12.45%,二氧化硫削减了14.29%。这两项“削减”最直接的效果是,一些地区的河流鱼虾重现,由二氧化硫排放导致的酸雨问题在一些地区得到控制。

  但刘炳江认为,由于多年来环境污染问题的累积,很多地方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极限,两项污染指标的削减并不能彻底扭转全国环境质量恶化的局面。

  今年6月,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称,2010年,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7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目前,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是我国各流域超标频率最高、超标倍数最严重的两种污染物,而氨氮就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元凶。

  富营养化这样的专业名词还原为老百姓的认知,就是几年前太湖爆发的蓝藻,就是今年在青岛沿海爆发的浒苔。

  而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专家们的共识是,我国的空气污染已经从过去的二氧化硫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叠加型的污染。甚至有专家认为,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经抵消了二氧化硫减排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氮氧化物带给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灰霾天气。

  刘炳江说,简单地说,针对蓝藻等水环境中的富营养问题,“十二五”增加了减排指标氨氮;针对灰霾,增加了氮氧化物减排。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蓝藻和灰霾天不会马上绝迹,但只要污染量下来,环境质量还是会有好转的。

  在刘炳江看来,也正是因为环境质量远未得到有效改善,未来的减排依然需要保持高压态势。他透露,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减排被列入约束性指标。减排指标越多,越能保证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

  有车族也是减排者

  无论是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还是氨氮的减排,主力都是相关的污染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可以说都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氮氧化物的减排却需要获得有车族的支持。数据显示,有差不多1/3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机动车尾气,在有的城市,甚至有60%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机动车尾气。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辉煌"十二五"济南新跨越 5年建一座"森林泉城"

新建城市绿地2226万平方米、新造林108万亩、新建湿地公园17处、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24.45万亩……2010年至2015年,这是济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年来的一份“成绩单”,各项创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详细】

环保“十二五”投入或超5万亿

日前,环保部官员在两会的记者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可能要超过5万亿元。【详细】

住建部官员:绿色建筑总量离十二五目标差距还很大

住建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迅15日透露,截至今年7月,我国绿色建筑已有1000项左右,总量达1亿平方米,但离“十二五”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详细】

国家细化150处大遗址保护工程任务

《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印发,明确150处大遗址保护工作范围和内容。《规划》要求构建“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