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点问题和几点建议

2011-10-13 09:06: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在2005年《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里,对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包括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申报、评审工作等。

  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则对历史文化街区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2008年以来,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已联合主办了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了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文化遗存和整体环境风貌的保护,维护了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

  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改善街区环境

  国家文物局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包括加大名城名镇名村中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考古和遗址保护工作;积极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名城保护理念未得到足够重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相应保护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执法监督力度仍显薄弱、各地破坏名城名镇名村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等,这也影响到了作为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各地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整改发现的问题,2010年12月,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的通知》,计划在2011年,分4个阶段对我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开展大范围的检查,重点检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状况,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地方相关法规的制定等内容。

  目前,第一阶段各名城名镇名村自查工作和第二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查工作已经结束。国家文物局正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分赴各地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保护工作存在问题较多的名城名镇名村。检查工作结束后,将形成报告并报国务院。对于已不具备条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向国务院建议列入濒危名单或撤销称号;不具备条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将列入濒危名单或直接撤销称号。

  通过这一阶段的检查工作,我们看到,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和保护管理规定,编制了保护规划,加大了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善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等。

  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的几点问题

  检查过程中,我们同时发现了一些突出、普遍的问题,在个别地区问题甚至十分严重。其中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重视作为风貌载体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有的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有的甚至被直接拆除,历史文化街区中仅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支撑,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一些历史建筑除临街立面外,其余主体结构全部被拆除。

  二是不少地区保护理念存在偏差,热衷于建设仿古建筑一条街,拆除了原有历史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

  三是历史街区本身保护注重商业价值开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过度整治的问题,“景点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上悬挂有大尺度的广告招贴画,严重遮挡建筑立面,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

  四是偏重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萌生、扎根于历史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对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点建议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保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模式。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坚持保老城、建新城的战略目标,减轻老城建设压力,为老城松绑。对于其保护与利用,应遵循全面评估、积极保护的思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务实推进,提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日常养护和小规模整治模式,反对大拆大建,探索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方式,将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的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使老城区、古村落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居民生活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理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的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决策机制。在相关决策中,尤其是城市、街区改造等大型建设项目,要事先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的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有效合作机制,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以及多部门合作参与,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

  四是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的后续监管。要大力抓好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实现名城的整体保护,而且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确保规划得到具体实施,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后续监督、管理工作,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能满足名城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其中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衔接。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