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开发的观察与思考

2011-09-28 08:20:42    作者:陈廉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截至去年底,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超过1200万亩,花农近150万户。但遗憾的是,花卉市场上热销的品种很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这与“第一花卉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行花卉新品种权登记的数量不及花卉发达国家的零头。

  徜徉花市,你会发现:十多年来,在我国唱主角的盆花仍然是蝴蝶兰、大花蕙兰、凤梨、红掌等来自境外的洋品种,常见的鲜花如玫瑰、康乃馨、百合、非洲菊等也多以国外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居多。除国兰外,目前在我国形成商业规模的,绝大多数都是“舶来品”,几乎都是外国的知识产权产品。

  这是一个很伤民族自尊心的现实。要知道,我国可是一个花卉资源大国。据权威资料介绍,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而原产于我国的就有1万~2万种,我国因此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的园林产业支柱都是“华花”,尤其是欧洲国家,早在18世纪,就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其为花园”。可是今天,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泱泱花卉资源大国,地里种的、市面上卖的竟然几乎都是洋品种,不能不花卉界人士扼腕叹息!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局面?

  一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发展历史尚短。我国现代花卉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规模种植与开发更是近20年的事,与世界花卉产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商业开发历史相比,差距不小。我国花卉产品开发的积累与沉淀远远不如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此前数千年,花卉多是怡情悦性、寄物言志之物,人们很少考虑进行商品开发,并拿它赚钱。而发达国家已付诸数十年上百年的商业努力,在产品开发上已经遥遥领先于我们,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我国花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满足产业开发的需求,必须大量引进新品种。产业开发,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既然目前国外的先进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性价比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所以大量引进和广泛使用外来品便显得顺理成章。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三是花卉新产品培育周期较长,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一个新品种的开发,要经过普查、遴选、育新(反复试验)、试种、推广等多个环节与程序,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需要科研人员付出千辛万苦,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努力,才能完成一个成熟新品种的开发利用。现在我国的花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不多,我们不要着急,要假以时日。

  四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人员力量有限。据了解,由于我国每年用于花卉新品种的科学研究经费十分有限,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科研力量也十分有限,新产品成果少是必然结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由于一种花卉新产品的技术开发需要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有时经过持续努力仍然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故难以吸引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全力投入其中,这也是中国的花卉新品种涌现得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新产品开发,他们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与做法。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花卉企业规模与积累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投入,故以企业为主体的完整的新产品开发体系也没有形成。

  五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一些新产品尚在注册中,却已经满地开花了。侵权现象猖獗,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新品种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是导致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愿投入新品种开发的极重要因素之一。

编辑:glori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