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深刻认识建设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意义

2011-09-15 09:29:40    作者:马凯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尺度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必有一种是主体功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主体功能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务院于2010年底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要举措,必将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适应我国国土空间特点的必然要求

  特定的国土空间有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自然属性,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这就要求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必须与国土空间的自身属性和特点相适应。我国的国土空间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多样性。从地势上,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从地形上,既有平原、丘陵,也有高原、山地和盆地,其中高原和山地占59%,平原仅占12%。从气候上,既有季风气候,也有大陆性气候,还有高寒气候。从生态类型上,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从自然灾害上,种类多、频率高、损失大,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二是非均衡性。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水土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很不均衡。从降水看,由西北向东、向南逐渐增加。从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从人口分布看,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相对稀疏。

  三是脆弱性。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5%。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土壤流失、石山裸露,绿洲地区、沿海地区的土壤盐渍化也非常严重。

  上述我国国土空间的特点表明:第一,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必须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合理开发,有序开发。第二,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不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很大,人均拥有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并不大,必须节约空间,集约开发。第三,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应当承担同样的功能,必须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类开发,分类考核。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国土空间开发规律,在现有国土空间条件的支撑下,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人为的等各种因素影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空间结构不合理,生产空间特别是工矿生产占用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偏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逼近18亿亩的“红线”,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重大挑战;经济布局、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失衡,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带来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沙漠化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显然,旧的开发理念不改变、开发模式不转换、开发秩序不规范,资源承受不了,环境容纳不下,发展难以为继。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将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确定为优化开发或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使之集聚全国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大部分人口,为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生产腾出更多空间;将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确定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使之成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生态空间;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防止过度占用耕地,对农产品主产区也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使之成为主要提供农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空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说到底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和活动适应和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改变所有区域都试图加大经济开发力度的思维定式,转向根据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进行开发;改变不同区域为追求经济发展采取雷同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的开发模式,转向根据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进行开发;改变各个区域重视自身开发、忽视总体开发需要的单体开发,转向根据总体开发要求协调区域开发的综合国土开发;改变重视当代人、忽视后代人开发的短视开发,转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永续开发,从而开辟一条科学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的有效途径。

编辑:jo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