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岂能中看不中用?

2011-08-31 15:15:34    作者:曹俊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浏览次数:

  链接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1.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

  古代城市公共绿地与公众的现实生活有关。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常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不少皇家园林开始定期向公众开放,如伦敦的皇家花园、巴黎的蒙古花园等。

  2.公园运动(1843~1887年)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受英国影响,在美国设计师唐宁、奥姆斯特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于1858年在曼哈顿岛诞生。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3.公园体系(1880~1898年)

  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这些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英尺~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此后,这一思想在美国发展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主要原则。

  4.重塑城市(1898~1946年)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老城会衰落并需要彻底改造。这是一种城区联合体,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5.战后大发展(1945~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内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以英国的《新城法案》为标志,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导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以“华沙重建计划”为代表。

  6.生物圈意识(1970~2000年)

  70年代初,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市民开始把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为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人们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其中,以澳大利亚规划“自然中的城市”为代表。

  7.21世纪发展趋势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要素趋于多元化、结构趋向网络化、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21世纪,是人类重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新纪元。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