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城市绿地建设与生态学原则合拍吗?

2011-08-31 15:09:19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浏览次数:

  和谁对话?

  李迪华,1967年生,理学硕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生态学应用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生态学研究与生态规划,主持和完成了20多项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专著8部;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中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传播基于生态学知识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途径。

  为什么对话?

  受入夏以来多次暴雨天气的影响,我国许多城市出现内涝,很多专家学者把矛头指向了地下排水工程。我们想知道,出现这种“逢雨必涝”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国各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否完善?存在哪些问题?发达国家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借鉴?如何完善我国的城市生态系统?

  对话人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点击一  焦点关注

  “逢雨必涝”的原因关键思路  城市蓄滞水能力缺失、排水系统失效、城市中存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记者:今年入夏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遭遇了暴雨天气,伴随暴雨而来的就是内涝。“逢雨必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李迪华:今年暴雨天气特别多,尤其是在城市地区。雨落下来,一定要有地方去。如果不能及时排走,城市街道就成为雨水的汇聚地,就会产生所谓的内涝。这种内涝和通常意义的涝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全是因为自然地势低洼造成的,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概括而言,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蓄滞水能力缺失。我国大多数城市蓄滞水能力非常弱,城市地表固化面积比例高;花坛和草坪都高于路面,只要下雨,雨水就会从花坛和草坪流到没有渗水功能的街道上——水是倒着流的,街道积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排水系统失效。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按照5年一遇的降雨标准建设,但有的年份下的暴雨可能是20年一遇的,所以排水系统本身有局限性,仅靠地下管网排水肯定不行。另外,排水系统在关键时容易失效。雨水、风和道路清扫会把落叶、泥土和路面上的垃圾等带进地下排水系统中去,从而造成淤塞。这种淤塞通常还会因气候的年际和月际干旱、地下排水系统管理不到位而加重。一旦遇到暴雨,就会使地下管网排水效能大大降低。三是城市中存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如地势低洼地段、市政设施不配套区域、道路下陷地段、立交桥尤其是有下陷的立交桥地段,往往都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四是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降雨分配年际不均匀,年内也不均匀,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是夏季降雨的重要特征。

  在各地城市内涝现象发生后,媒体和专家的反思大多集中在两点:一是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不够高,排水速度太慢;二是城市绿地被蚕食,城市绿地没有发挥蓄滞雨水的作用。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不太大可能建成最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再说第二个问题,城市绿地所占的比例是有上限的,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土地资源逐渐趋于更加紧张,城市绿地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逐渐降低才是客观事实。

  那么,有限的城市绿地具备有效的蓄滞雨水功能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受落后的园林绿化思想的影响,为保证所谓的“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城市绿化大量采用外来植物、冬绿植物(如北京城市中的到处可见的油松),为保证这些植物正常生长,城市的花坛绿地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的绿地都必须建得比路面要高的关键原因。下雨的时候,城市的雨水不是往花坛绿地里流,而是往路上流,起不到有效缓解城市排洪压力的作用。其次,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大多没有考虑到蓄滞雨水的需要,绿地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第三,城市绿地过度人工化,降低了蓄滞雨水的能力,本可以不固化的人行道被固化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种植景观不仅不能蓄滞雨水,还需要往外排水。

  记者:城市不可能建设满足最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城市绿地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是否意味着完全避免城市内涝是不可能的呢?

  李迪华: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把防止城市内涝看做一项系统工程,采取综合措施。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的城市地段、不同强度的暴雨采取不同的防涝措施。必须建立蓄排相结合的思路,一般强度的降雨,主要以蓄滞为主,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资源化。对于超过20年一遇的降雨,则要蓄滞与排水相结合,提高城市安全标准。排水也要有讲究,首先要考虑将雨水排放到城市内河湖水体,然后才是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城市。对于低洼易涝城市地段,可建设有效的排涝设施,或者将其恢复成湿地与具有蓄滞水功能的公园绿地,减少内涝发生时带来的危害。最后是管理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管理是任何系统工程的关键。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李迪华:错误的生态学思想在毒害中国城市建设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态城市建设最应该关注的就是人的健康,城市有再多的绿地,如果人没有干净的水喝,人没有新鲜的空气,人吃不到放心的食物,都不能够叫生态城市。【详细】

李迪华:城市生态建设从抛弃"伪生态观"开始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李迪华副教授说,十年前,大拆大建、"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主要在一些沿海城市盛行,如今已从蔓延到内地,甚至成为许多经济并不发达、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中西部城市,同质化和低质化城市建设形式主义现象十分严重【详细】

李迪华:我们需要有故事的城市

交往的城市应该是所有城市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宜居城市的一个充分条件。只有能做到为所有人提供充分交流机会的城市才可能是宜居城市。而且这种交往应该是跨越阶层的,是一种所有人都能平等交往的状态。【详细】

对话李迪华:城市绿地建设与生态学原则合拍吗?

《中国环境报》记者对话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