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构建

2011-07-21 09:01:33         来源:宁波市镇海区城市管理局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住区是延续人类的家园,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住区绿地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1][①],住区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住区绿地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从空间营造、植物群落、水体意境等方面综合考虑,总体上体现“保健”的思想,创造出宁静、清新、休闲、健康的居住环境,这是现代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园林空间角度提出了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涵义和标准,分析了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景观特点及类型,提出利用住区绿化环境为居民提供居住、休闲、交流、健身等空间,从而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对已实施成功的保健型园林住区进行分析,并结合镇海实际,探讨如何营造合适的保健空间和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置,构建住区的保健型园林空间。

  [关键词]保健  园林  居住环境  构建

  引 言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养生保健是人类寻求健康的必由之路。如今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健康水平不断下降,许多新的疾病纷纷出现,人类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保健型园林应运而生,园林绿化的保健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国内外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也渗透到绿地景观。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已经在开始探索创建保健型园林住区的路子。

  在我国率先提出生态园林理论的原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程绪珂说,保健型生态园林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望,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应把人体健康放在首位,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程绪珂认为,保健型生态园林是具有强身祛病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适合在居住区推广。

  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绿色环境里,能使皮肤温度降低1一2℃,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放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的负担减轻,人们紧张的神经和疲劳的视觉容易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压抑容易缓解。大气中的负离子可以调解体内血清素浓度,对“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引起的弱视、关节炎、恶心呕吐、烦躁郁闷都有缓解作用,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调整代谢过程,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功能。另外,许多花香能够抑制病菌,预防感冒和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当人们从喧闹的劳动场所、紧张的工作岗位来到幽静、自然安逸、休闲的林下绿地,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怡人的景色,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精力上的恢复。所以,保健型园林住区可以也应该创造出安静、清新、健康的绿色空间,以满足人们观赏、休憩、养生、健身等需要,使人、住区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一、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涵义

  程绪珂在《生态园林论文集》(1990)和《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中提出:根据功能不同,生态园林分为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知识型等6种类型。当住区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了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能力,这种住区环境就是保健型园林住区。保健型园林住区是以环境的保健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园林形式,它将园林景观、保健空间、居住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保健功能的园林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交流的保健空间,从而提高居住质量,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保健型园林服务的主体是人,核心是探索园林的多种功能效益,其生态效益是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应是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健身效能是完善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质量,创造具有防病治病和健身等功能作用的新型园林结构形态。其主要功能是:(1)保健防病(2)杀菌祛病(3)赏景安神(4)强身益寿。

  二、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构建

  1、目标和要求

  构建保健型园林住区,必须积极营造各种健身空间,并充分利用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小品,来提高环境质量,使人在园林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保健型园林住区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理论,以保健乔木为主体,构成乔、灌、草多层结构的组合,形成功能多样的健身空间,促使人、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生共荣,形成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谐共生的新秩序,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布局上的艺术性、功能上的综合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怡人的空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保健的花木、争鸣的百鸟、习舞的蝶蜂,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终形成的住区环境应该是有文化底蕴、意境深远、强身健体的绿色空间,更好的发挥住区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标准

  (1)绿地率、绿化率高;

  (2)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高,保健植物多;

  (3)景观质量高;

  (4)怡人的空间。

  3、保健型园林住区的特点

  (1)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功能,组织和划分不同的活动空间,让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由地交流;

  (2)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的应用、景观的创造、植物的选择必须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

  (3)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

  (4)绿化植物群落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编辑:jad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如何合理的营造住区休憩空间

住区休憩设施,是公共休憩环境中与居民各类休憩行为相适应的物质内容和物质承担者,这些设施是否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涉及设施的适应性问题。本文主要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住区小尺度休憩空间的适用性。从环境行为学角度来看,小尺度空间是易于为人们把握和建立有效控制的空间,这些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变成了占据者的"私人空间"或"小群体空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