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手艺人“断档” 部分技艺面临失传

2011-03-02 11:16:00    作者:耿诺 姜煜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随着旧城改造工作量的日益加大,本市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修缮人才短缺现状。记者昨日了解到,由于能够修缮老房子的手艺人已经面临“断档”,很多修缮技艺也濒临失传。

  “到了施工时,才发现长廊彩绘等工艺都已经找不到人来做了。”在昨日举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期培训会上,市住保办相关工作人员说。而在他手中的一份文稿中,写着“由于当前旧城房屋修缮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传统工艺失传,加强专业队伍人才培养、储备已迫在眉睫”。

  在能够修复古建筑的企业里,一直与大前门公司有着业务往来的大龙建筑集团古建公司已经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有50多名获得上岗证的工人,木工、瓦工、油工和画工都有。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建军说,彩绘等技法还不算失传,真正面临失传的是砖制作、砖加工、一部分彩画的传统工艺,“以后这些技法就只能从说书人那儿听见,再也没人会了。”

  和其他古建公司一样,该公司的工人里,以40岁以上的居多,30多岁的很少,而30岁以下几乎没有。为了扩充人才,一些古建公司也尝试过到外地招相关行业的大专生,但招来实习以后发现基本不能用。“上学时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带几年才会看图,要想能干活儿还差得远。”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要按照以往,想学古建修缮得拜师学艺,从开始干到出师,得需要10多年的时间。如今一些公司已经招不到学徒工,只能每年推荐10多个手艺好但是没有上岗证的工人去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学习班,通过学习取得上岗证,一边干一边琢磨。

  张建军说,很多企业都缺木工,“可能以后甭说接榫了,连垂花门、龙凤牌楼都刻不出来。”

  延伸

  老房修缮工人数年内断档

  “现在的师傅都已经五十三四岁了,甭说带徒弟,1979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都没几个。”一说起房屋修缮的人才来源,东城区房地二中心副主任刘春来就叹气。

  在东城区房地二中心负责的辖区内,约有1.4万间平房、30多万平方米的楼房。这些房屋的维修、修缮保护工作,都得通过中心里的400多名工人来完成,而这些工人中,除了水电工以外,瓦工和木工大多都在53岁以上。算算这些人几年内都将陆续退休,而中心又招不上来人,负责维修老房的瓦工和木工眼看着就没人了。

  “现在愿意来的都是大学生,干管理的多,人家不愿意当小工;如果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又看不上我们这点儿工资。”刘春来说,同样的工种,市面上的报酬大约是大工每天150元、小工每天100元,“我们给不起这么高的工资”。而且做瓦工、木工又累又要值夜班,修老房更需要很高的技术,在这些要求下,即使是“铁饭碗”也不再吃香。

  记者还了解到,东城区房地二中心面临的窘境并不是个例。全市很多老旧城区平房的维修保护企事业单位,都面临老工人要退休,新工人招不上来的境况。

  新一轮修缮带来更大人才缺口

  从2008年到2009年,本市开展了“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规模修缮工作。据市住保办危保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新一轮修缮已经开始,和过去治“危”相比,新一轮修缮中将更注重院落格局、制式的重建。

  “相信你也去看过,老城区中的很多大杂院里住了太多人,导致这个院子是几进的都看不清。”相关工作人员说道,“去年市里重点进行了定点安置房建设,想搬出去住大房子、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可以报名,这样也给老院子整修腾出了空间。”

  在人口疏解的同时,新一轮修缮已经展开,而此次修缮后,市里的老院落中将重现垂花门、影壁墙,几进的院子制式也将从模糊重归清晰。“格局和制式的修复是这一轮的修复重点,愿意住在‘新’老宅子中的市民会感受到更多京味儿。”但这也意味着本市房屋修缮人才将面临更大的缺口。

  现场

  培训会学生全是“总”

  市发改委、市规划委、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王府井置业公司董事长、大前门公司副总经理、天街公司董事长、北京崇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在参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期培训会的“学生”中,既有副局级的公务员,也有各个公司老总级的人物,而他们听的课程,却几乎是整个公司、企业中最基层技术人员才需要听的技术课程。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7个半小时的课程中,分别安排了关于古建房屋修缮与保护中的木作技术、瓦石作技术、彩画技术、油饰技术精解,还有老旧平房维护、修缮的实践经验。

  由于一些老师讲课没有电子文档,学生们埋着头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一位公司老总的笔记本上,已经记了六七页,在老师停顿喝水的时间里,他连忙翻回去再“复习”一遍,又把很多地方画上了实心三角做重点标记。“回去我就得给部门经理开会,看看中层的业务都怎么样,古建公司里的人都应该具备这些知识。”

  这位老总的同桌,也是一个公司的老总。看着频频振铃的手机,她干脆直接撤了电池关了机。“都说是修旧如旧,也都知道要画门铺瓦,谁知道这里头讲究这么多?要不是请专家讲课,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修。”

  “刚才专家说的‘四不像’让人很是汗颜,虽然我不管业务,但也得学学,千万别让这种设计从自己手下溜过去。”一家设计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接话。他们公司也曾经接了几个古建步行街的活儿,听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的讲座以后,他计划着请几位老先生到公司再给设计人员做做讲座,在设计中尽量原汁原味地反映出古代商街的情况。

  到了下午,大多数企业负责人仍旧规规矩矩地坐在台下,等着老师到来继续听课。“有些培训是上午点到下午溜,但今天的培训课绝对不能溜。”一位老总说。

  对话专家

  老宅子不能修成四不像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古建保护和翻新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主要还是在设计方面不够精细。举个例子,琉璃厂以前每个门脸甚至于门前的栏杆都是各有特色、风格的。卖笔墨纸砚的和卖古玩字画的,肯定要有所区别,但是现在虽然相关修缮部门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也尽可能强调“修旧如旧”,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缺少了多样性。

  记者:您认为出现这种“千房一面”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赵书:首先,以前的业主虽然谈不上是什么专家,但是耳濡目染,见过的花样比我们现在的专家了解得都多,而现在的经营者在古建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砖墙加瓦顶并不等于就是古建筑;其次,目前古建方面真正的行家里手真的很有限,想要的东西做不出来也是常事。

  记者:那如何能改变古建方面人才短缺的问题?

  赵书:我们现在并没有一所培养古建方面人才的专业学校,而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又存在周期长、出师慢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古建方面的人才只是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民间。我呼吁各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等专业应该开设古建的相关课程,学艺术设计不单可以设计时尚的艺术作品,也应该了解和掌握古建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缓解古建人才短缺的问题。最好是能成立一所古建方面的专门学校,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旧懂旧”。

  记者:有了学校,古建的问题就解决了?

  赵书:古建绝不只是锯木头和泥砌墙那么简单,里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会干活,而没有古典文化的根底,是干不了古建的。比如,许多老宅子里都有彩绘,画的是什么人物、什么故事、有什么讲究,很多业内的人都未必全能说得上来,这就造成我们现在很多的“新古建”只有样子而缺乏神韵。不能只顾技艺传承,而忽视了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比单纯的技艺传承更难。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古建园林有了数字博物馆

  江苏古建园林营造数字博物馆运用现代数字化网络技术,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图像、互动视效等技术,解析江苏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工艺与特色,展现传统建筑与古典园林的构造机理、营造方法和文化内涵。【详细】

郑州:三处受损古建如今皆已修缮

位于荥阳老城的韩凤楼故居、奎星楼、荥阳县衙三处古建筑损毁严重一事经本报持续报道后,荥阳市有关方面当时表态将尽快修缮。目前,记者经探访发现,经一年多的全面修缮后,这几处古建筑芳容已现。【详细】

雕花——中国古建筑的浪漫

在古建筑远去岁月的表情里,那房梁、窗棂、门楼、石础上的雕刻艺术,古典而清雅,以木质的纹理与砖石的特质,还有先人的希冀与憧憬,嵌入时光的深处,留下了一个乡村家园的梦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