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宜兴市金质名片

2011-02-09 21:14:59    作者:徐娜姿 赵辉     来源:宜兴日报     浏览次数:

  上周,江苏宜兴市盼来了城市发展中极具分量的一张“金质名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为此专门作出批示,祝贺我市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他指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宜兴实现了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两次跨越,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宜兴全市上下文化觉醒、自觉的实际成果,是宜兴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卓越工作的成效。他希望我市以此为新起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宜兴文化特质更为鲜明、品牌更加响亮。

  正如杨卫泽书记所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质名片”,是对我市保护传统基业、延续历史、传承文明所取得突出成绩的肯定。回首两年多的“申名”之路,我市走过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从自信到自强的成长历程。如今,我们的城市正在文化的觉醒中,焕发出无限魅力。

  自觉:千年古城从沉睡中醒来

  2006年6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文脉厚重的文化宜兴,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申报成功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目标的正式提出,是千年古城文化意识“觉醒”的最醒目标志。

  我市的文化家底殷实而富足,然而相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市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在文化意识“觉醒”中顺势启动“申名”工作,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

  启动“申名”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带领百万陶都人民展开的一场“寻根”之旅。为确保“申名”工作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申报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会同市规划局、文广新局和宜城、丁蜀等镇园、街道,团结协作,合力推进。一方面,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座谈研讨、收集整理资料、确认历史文化遗存、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工作衔接,邀请领导和专家到我市实地考察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到底是什么?宜兴有哪些东西符合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宜兴的历史文化特质是什么……在对这一个个疑问的解决中,我市“申名”的脚印由模糊变得清晰。

  经过充分调研与反复提炼,我市最终将“申名”的定位确定为“中国陶都、江南水城”。丁蜀因陶而生、因陶而兴的空间特征明显,而宜城古城仍然保留着典型的“田字形”空间格局和“水陆双轴”的路网形态,一个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正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质,成为我市“申名”最具竞争力、最响亮的口号。

  我市的“申名”文本由当初的一本数百页,到最后的七本共数千页,经历了前后十多次的修改与完善,最终被专家们称为最科学、规范的文本,并被推荐为其他城市的“申名”范本。通过“申名”中对沉睡历史的步步挖掘、整理、保护,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度提升到新的高度,对“申名”的支持和配合度也超越了其他许多城市。在只要有市民提出异议,就“一票否决”的“申名”各轮评审中,宜兴均高质量过关。在宜城街道月城街修缮过程中,一些住户主动拆除了违章建筑,一些陶艺大师欣闻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纷纷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回了儿时的古南街,经过梳妆打扮的两条历史老街区又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千年古城从沉睡中醒来,政府与市民形成的合力,成为我市“申名”最强大的推动力。

  自信:来自专家的肯定

  2010年6月30日上午,宜城街道月城街上熙熙攘攘,参与了世界遗产平遥、丽江等古城古镇抢救、保护工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阮仪三激动地穿梭于这条明清古街。返回街口时,阮仪三趁着兴致,走进一字画店,现场挥毫泼墨,用篆书写下了“留下记忆”四个大字。写毕,阮仪三对着围观的群众说:“你们将这条街保护得很好,这里是宜兴时代的记忆,是宝贵的财富,你们要把她传给子孙。”

  “申名”的过程,是我市对自身历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与提升的过程。2010年6月,一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终考,使我市接受了最严格、最挑剔的专业审查,利用这次机会,我市充分展现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从专家中肯的评价中,还获得了“申名”足够的底气。

  黄龙山、前进窑遗址、前墅龙窑、宜兴均陶厂、紫砂工艺厂、陶批站码头……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清晰的陶文化发展脉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高度称赞了我市陶文化遗产体系的完好性,并以有历史、有系统、有规模、有规划、有特点、有价值的“六有”给予总结。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自煊说,“宜兴的陶文化以很强的特色,骄傲地屹立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宜兴的紫砂陶精品里储满了勤劳的陶都人的汗水和心血,流淌着人类共有的文明。这厚重的陶文化,是陶都宜兴赋予世界文化的贡献。”

  以人为核心,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生产生活原貌,我市这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式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说:“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葛鲍聚居地、蜀山古南街等街区不仅保留了原貌,更重要的是仍有老百姓正常地生产、生活,正是由于社会参与度非常高,所以这些老街显示着无限的活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傅清远说:“与很多地方不同,宜兴的名人故居正在发挥功能,展示出独特的风采,同时,这些名人也成为地方历史与文化最生动的讲解员。”

  考察组组长汪志明在最后的发言中肯定地说:“宜兴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宜兴完全具备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自强:站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奋进

  日前,丁蜀镇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建立起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规划向历史文化倾斜,城市建设为历史文化配套,通过“申名”,丁蜀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是一枚关于我市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印戳,是来之不易的一张金质名片、一块金字招牌,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美誉度,增强外界在文化上对我市的认同,提升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成功,对于我市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它还能增强干部群众对城市的荣誉感、使命感,凝心聚力,促进人们更加踊跃、更加自觉地维护好老祖宗留给子孙的宝贝,从而更加自觉自信地投身到建设宜兴、发展宜兴的热潮中。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伴随着城市的成长,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对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丁蜀镇镇长陈雪峰表示,“申名”使更多人愿意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老城区的潜在价值。如今,丁蜀镇老城区的改造由以往的大拆大建,变为精雕细琢。随着丁蜀镇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丁蜀的发展脉络也越发清晰,以建设“宜南生态宜居之城,中国陶文化产业之都”为目标,重点依托青龙山景区、黄龙山景区、葛鲍聚居地历史建筑群以及蜀山及古南街建筑群、前墅古龙窑等打造两个陶文化特色的旅游组团,重点突出陶的特色,以差异化和特色化推进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2011年,我市已跨进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我市将充分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质名片,并使其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宜兴,风劲扬帆正当时!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