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全面解读

2011-01-24 17:23:24    作者:孙小静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位于上海西南的松江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如今又增添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占地约207公顷的辰山植物园。该植物园自2007年3月正式开工,2010年4月26日向社会试开园。目前,随着园内最关键的展览温室工程的竣工,辰山植物园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于2011年1月23日向社会全面开放。

  辰山植物园不是上海的第一个植物园。30多年前,这个城市就建了上海植物园,发展至今,上海植物园的园艺底蕴已十分丰厚,在国内建设系统的植物园中也名列前茅。拥有这样一个佳园,上海为什么还不满足?

  而且,建一座植物园与建一座普通公园,前期投入相差极其悬殊。据业内人士介绍,同样的规划,建一座公园一年财政投入大概也就两三千万,而建辰山植物园,一年没有上亿元的投入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如此,上海为何坚持再建一座全新的植物园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不少相关人士,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读。

  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容忽视生态环境

  “新建一座国际一流水平的植物园,意味着上海在打造我国经济中心的同时,还立足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马云安明确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了上海追求的目标。然而,上海人心里明白,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上海的自然环境一直是自己的“软肋”。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公认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在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上海显得“底气”不足。

  勿庸讳言,上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上海的环境绿化已呈现大跨度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拥有了3万多公顷绿地和9万多公顷林地,整个城市共有146座公园、一座植物园。然而,从总体上看,上海的自然生物资源依然比较缺乏,目前在绿地中常用的植物仅有800多种。而要打造一个生态城市,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无疑是必备条件之一。

  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后期,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环境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样,我国疆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区系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尤其是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华东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格外珍贵。

  “植物园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挽救植物物种免遭灭绝的‘诺亚方舟’。”业内人士指出。但上海惟一的植物园由于地处市中心,四周已逐渐被高层住宅区所包围,几乎成了一个“袖珍盆景”花园,再无发展空间了。“它的规模和水平,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已很不相称了。”

  权衡之下,上海决定重新建造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植物园。“其实,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均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代表性植物园。”绿化局人士表示。从一开始,上海将确定了辰山植物园的战略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以资源和环境为切入点,突出保护华东的重要资源植物及其生境,打造高度城市化条件下的新植物园。“这意味着,辰山植物园不仅将为上海的生态多样化作出贡献,还有可能反哺植物原生地。”

  另外,上海这样一个较发达城市,不仅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储备,这对辰山植物园从建设到今后的长期科学研究,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而辰山植物园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欣喜。数据表明,全球2000多个植物园,平均占地面积为75公顷,而辰山植物园占地207公顷,是平均水平的3倍之大。同时,在上海这个地势极其平坦的城市里,园内却难得地拥有一座辰山,这也是上海植物园无法望其项背的。“辰山山体面积20公顷,绝对标高71。4米,地形复杂,适合原生植被重建和保护,是植物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对研究上海区域性地理环境和植被特征有着重大意义。”马云安解释道。

  “辰山植物园不仅将成为上海的‘绿色名片’,还将为整个城市带来良好效益。”据调查显示,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每小时可释放氧气1。8公斤,白天生产的氧气可以满足64个人的需要。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的上海来说,辰山植物园这个野外“绿肺”无疑可以进一步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也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的绝佳演绎。“马云安表示。

  “园”字融通中西,设计建设争创国际一流水平

  辰山植物园尚未建设,目标已十分明确??“国际一流水平”。为此,与植物园打了14年交道的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博士被选为辰山植物园总设计师,并于2004年被送往世界最著名的英国丘园学习。直接由丘园园长亲自带教,时间长达7个多月,至今,胡永红还是丘园中惟一获得如此特殊待遇的“学生”。

  2005年下半年,上海辰山植物园开始征集项目规划方案。当时国内外有8家设计单位参与了竞标。最后,经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议,德国瓦伦丁设计组合中标。

  克里斯多夫瓦伦丁教授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设计教授,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在辰山植物园的设计中,瓦伦丁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高度融合中西方先进园艺理念,充分结合辰山及周边生态肌理,深切理解辰山植物园所肩负的功能需求,其精湛的设计打动了众多评委,有专家表示,他们的设计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都能保持国际一流水准。

  辰山植物园地势平坦,园内仅有一座高71。4米的辰山,207公顷的基地被河道、公路零散分割。瓦伦丁他们因势利导,将辰山植物园设计成了中国传统篆书中的“园”字。“园”字的外框设计成绿环,既对植物园的内外空间作了界定,又将零散分割的土地合成一个整体。“园”字三个部首则根据园内地形特征,分别建成代表植物园中山、水、植物景观要素,体现了上海江南水乡的特色。

  “将园区因地制宜地融入现有的山水环境中,保护、保持和恢复场地的自然特性和文脉。” 瓦伦丁的设想在辰山植物园里化成现实。

  全长4500米的绿环,不仅为植物园“划定疆界”,还智慧地将建筑融入其中。辰山植物园主体建筑主要有3处:科普与管理中心、展览性温室、科研中心。其中,科普与管理中心还充当了植物园主出入口的功能。在瓦伦丁的设计中,这3座主体建筑均被巧妙地镶嵌在绿环之中,与绿环的浓荫融为一体。“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建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胡永红介绍道。而且,由于绿环是平均高约6米、宽为40?200米的环形带状地形,可按照与上海相似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分别配置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及亚洲等不同地理分区具代表性的引种植物。更为难得的是,游客还可以遍走绿环,俯览全园景色。

  而园内惟一的辰山,因山石被采伐,山体遭到不少破坏。瓦伦丁对之进行生态修复,改建成一座现成的乡土植物、本地草药和地带性植被的保育展示区,同时在峰顶构建了一个观景小平台,并在采石旧址积水潭上安装一条长约160米的栈道式浮桥,山上人工“挂”下一泓瀑布,辰山立即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在辰山植物园的设计中,还处处可以感觉到设计师节能、低碳的理念。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转换、地源热泵、空调水蓄冷设施等新技术都被“请”进了辰山植物园,两片20多顷的人工湿地承担着生物净化水源的功能,还有一个覆盖全园的雨水收集、回灌地下水的系统,仅一个观赏性温室的雨水收集回用量即达400吨,可满足温室内植物7天浇灌之用。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展览温室群,则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独立分区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内部形成多种气候类型,以适应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使辰山植物园具有无与伦比的特质。”瓦伦丁坦言。

  珍稀植物入驻,院市合作强化科研实力

  虽然刚刚开园,但辰山植物园已拥有的植物数量、品牌以及科研成果,足可自傲。

  辰山植物园以华东原生植物的收集展示为主,“华东区系植物约有4000多种,辰山植物园已引种了1200多种,是目前我国华东区系植物最丰富的植物园。”胡永红介绍说。

  不仅如此,辰山植物园自2005年起,就开始向世界各地派出采集队伍,收集各种有经济、科学和园艺价值的植物。广泛收集木兰科、蔷薇属、樱属、苹果属、鸢尾属、水生植物、旱生植物、药草植物、经济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等专科专属或专类植物以及温室植物,并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护和记录。开园时,植物园已收集了9000种各具特色的植物种类。“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收集3万种植物,这样的数量可以进入世界植物园前十名。”

  不过胡永红也表示,与数量相比,质量才更重要。辰山植物园现已收集到的品种里,不乏珍稀植物。如孑遗树种羊角槭,原产地天目山仅有7株,全世界孔不超过200株,而辰山植物园里就有5株。而海岛特有植物的收集,是辰山植物园的一个特色,目前已成功收集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鹅耳栎、单叶蔓荆等。其中,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在我国仅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上海佘山岛和金山岛,对于东海岛屿植物区系的地理演化、区系地位和特有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受分布地狭窄和岛屿居民活动的影响,目前这两种植物在野外生存状态堪忧。近年来,辰山植物园对其主要分布岛屿进行调查,开展了居群迁地保护的研究,并在辰山北坡建立了基于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地。另外, 凸显植物园基础底蕴的标本收集也取得初步成果,截至目前,辰山植物园已收集蜡叶标本1万份。

  对一个植物园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储备与开发可能是其“生命线”。如何在物种收集的同时,提高辰山植物园的科研水平?上海将眼光投向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中国科学院。我国各地建有很多植物园,其中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由中科院管理或与地方共建的。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中科院在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积聚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优秀人才,并形成了许多植物科学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如今,中科院的科研名单里又多了一个辰山植物园,时任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现已是生命院院长的陈晓亚院士,就这样当起了未被正式任命的“园长”。

  与此同时,院市合作的科学研究机构――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同步建设。“中心有三大功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集聚、为辰山植物园提供技术支撑。”陈晓亚介绍说,2005年以来,与中心有关的科研人员已先后开展了20余项科研课题,目前有10余个课题已结题或即将结题,已发表或接受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申请专利1项。这些课题中,不乏服务于国家战略以及地方需求的项目,如利用植物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城市建筑绿化等。“发展新能源,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而研究植物在城市人工特殊生境下的应对反应,其成果将为今后更加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生态建设的有益借鉴。”胡永红认为,辰山植物园正是这样开展这些科研项目的最好“试验田”。

  “通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中心还为植物引种、科研中心及专类园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陈晓亚介绍道。如通过首次大规模引种国内外鸢尾属植物,辰山植物园现已收集665种,在国内位列第一,“这将为上海及周边地区鸢尾属植物的引种、栽培、驯化与推广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心将从长远出发,注重基础前沿研究和自主创新,把产出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获取知识产权作为科研的重要目标,同时抓好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研发与城市密切相关的高科技绿化产业、农业和环保项目,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辰山植物园开园仪式上,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对中心寄予厚望。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心的科研水平,辰山植物园又在国内外招聘中心副主任。经过严格筛选,今年3月,在美国留学、工作了多年的马金双博士正式上任。

  处处以人为本,盲人也可“看到”植物

  从一开始,辰山植物园就被确定为融科研、科普、景观和休憩为一体,具有深厚科学内涵和优美园容景观的综合性植物园。在这里,除了近万种不同类别的植物之外,前来赏玩的市民、游客也是“主角”之一。基于这一理念,辰山植物园在建设中,处处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满足不同需求。

  辰山植物园有26个专类园,大致分为4 种类型:第一类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植物迷宫、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矿坑花园等。其中,矿坑花园、盲人植物园等,大概在上海再难找出第二家。

  辰山曾是建筑石材开采场地,西侧采石场已挖至地底下,留下一个矿坑深潭。辰山植物园在建设中因地制宜,依据生态修复的原理,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营建成地貌奇特、高山飞瀑、季相分明的矿坑花园。游客可由嵌在崖壁上的入口构筑物,沿着曲折的山崖栈道往下走,亲临深潭水面,穿过由石梁开凿而成的“一线天”,并沿水面浮桥绕过潭中孤岛,进入贯通东面岩石药用植物园的山中隧道, 沿途可欣赏到悬崖飞瀑、深潭幽碧的绝妙景观,寻觅到奇趣无穷、惊险刺激的独特体验。“不出上海,就可以登山、观瀑布,真是不同寻常的享受。”市民游客难掩兴奋之情。

  对视力障碍者来说,花朵再美、再鲜艳,都与他们无缘。但辰山植物园建设者不这么想。他们在园里设置了一个盲人植物园,因形状如同一颗米粒,获得了“一米阳光”的美称。针对盲人的触觉、听觉、嗅觉等需求,园区内相应种植了无毒、无刺,具有明显的嗅觉特征、植株形态独特、色彩鲜艳亮丽的各类植物。同时,配以中、英、盲文和语音系统,“他们可以通过闻味、触摸、听介绍,直接了解这些植物。”工作人员坦言,不断的触摸,会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我们就勤种勤换,保证盲人游客‘看’到更多的植物。”

  科普教育是综合性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辰山植物园在每个专类园内都设置中英文对照的园区介绍牌和科普信息牌,介绍专类园的特色和植物知识。园内还将不定期举办古木展、蝴蝶标本展、中国传统植物展等科普展示。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植物园有组织地推出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和讲座,如针对学龄前幼儿,设有讲授“四季变化”的益智游戏;针对女性群体,开设“芳香植物与美容保健”课程等。通过静态的欣赏和动态的活动,让游客在这个植物世界里获得更多知识、享受更多乐趣。

  “让市民与植物零距离接触,也许可以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在陈晓亚眼里,辰山植物园不仅仅是一座植物园,也是一个“能够产生爱的地方”。

 

编辑:vivi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