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赏菊

2010-12-03 17:31:01    作者:岐李娃     来源:检察日报     浏览次数:

  太原人聪明,把菊花文化节办在了晋祠,向中外游客彰显地域文化的厚重与美丽。

  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开国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祠堂,在太原市晋源区的悬瓮山下,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西周古柏已有3100多年的树龄,隋唐槐依然蓬勃生机,国家珍贵文物处处皆是,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和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菊花为太原市花,也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和人民喜爱的花卉,在3000年前春秋时已有文字记载,在太原有着悠久的栽培和欣赏历史。

  走进晋祠菊花文化节,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就开始萦绕着我。看那数以万盆的菊花,千姿百态,那无数个菊花造型,形象逼真。用菊花来表现一个地域,特别是像晋祠这样庞大而厚重的自然风情和人文精神,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是我赏菊的第一堂课。在赏菊中,让我重新回顾了晋祠的光辉,也让中外朋友借赏菊来学习和了解晋祠。目睹多彩的名菊围着“唐太宗李世民归来”的大型雕塑怒放,眼见人们在菊花拥簇中

  与唐太宗李世民雕塑争相合影的场面,我想象出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正月廿六唐太宗李世民重莅晋祠的情景。李家父子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一统后,唐太宗李世民回归故地晋祠,铭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碑文中对晋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山水作了极高的赞美,特别是那句“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蓬莱仙阁之美,昆山阆地之仙,与晋祠富丽堂皇的建筑比起来,仍有天壤之别。

  30余棵古树造型则让我从怀疑到相信,再到惊叹。那是活灵活现的菊花,那是只有一年的时间成长起来的草木,怎么就把晋祠千年以上的古木扮演得那么逼真,那么动情!看来相同的灵犀能产生相同的浩气。我把一棵高大的菊当成周柏,它那遒劲的雄枝,似乎饱经了3000年的风霜;它那沧桑的面容还挂着叔虞封唐时的礼花;它不朽的身躯让150代人接力,它摇曳的生命让千秋轮回。在它面前,我显得那么的渺小。我要从它身上汲取奉献的精神,汲取高尚的品质……

  晋祠的泥塑是中国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杰作,堪称中华艺术瑰宝。晋祠的菊花怎样表现它们,我又怎么来寻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这需要懂得晋祠泥塑的知识和赏菊的本领。我按历史发展的先后开始寻赏。

  40余盆不同品种的独本菊摆放在一起,让我从它们各领风骚的神态中,联想到了晋祠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泥塑。

  那株“黄孔雀”,千年菊中王,长势强,株干高,花茎大,一派福贵气,多像端庄而坐的圣母。这株芍药型,深粉红色的“大红珠球”,外轮瓣片松散,内轮紧密向心抱合,不露心,真像捧印的侍女,稳重老练,不苟言笑。那一小株“柳银兆”,好似那个年龄最小的侍女,内轮向里钩环抱合,株矮,花茎小,头还微微倾斜,一脸未经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最让我赞叹的是“金鸡报晓”,它那细管红色、管尖黄色的身韵,它那外轮瓣长挺出,瓣端卷曲成小环,内轮向心上卷的美姿,把中国泥塑的代表作,晋祠的形象大使,圣母的晋剧清唱侍女扮演得活灵活现。还有它,像那个梳妆的侍女;还有它,像那个药膳的侍女……站在它们中间,我仿佛身处“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的圣母殿内。

  我把溪水两旁站立的名菊看做晋祠唐叔虞祠前门廊里的两排元代弹曲起舞的泥塑,光看那菊花的美名,沽水流霞、国华祝船、大力水长、霜满天、泉乡万胜、秋节晓红……不用再问,我就能猜想出它们的品格、气质都和元曲有千丝万缕的因缘。

  岐李娃,男,山西省临猗县人,1955年农历8月23日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98年9月转业到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工作。长期从事散文和诗歌的创作,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daodao712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