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太阳能低碳住宅景观

2010-11-26 19:29:42         来源:力诺瑞特     浏览次数:

  在“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中,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将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的全新模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减排国际义务的外部压力和中国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的内部压力,意味着节能减排的硬约束指标将在“十二五”发展中延续。同时,“低碳”一词,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被人们所关注,也由此催生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低碳住宅”概念。伴随着多年来,反复炒作的豪宅、美墅、公寓等概念,“低碳住宅”也随之风生水起。

  低碳住宅是大势所趋

  房地产业是高碳排放行业之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按照目前国内房地产建设的技术水平,每建成一平米的房屋,约有0.8-1吨的碳排放;房地产建筑行业的耗能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50%左右。在建成的建筑中,99%是高耗能建筑,在建设中的项目中,只有4%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用的措施;伴随着房地产建设活动所排放的建筑排放物约占城市总排放物的42%左右;房地产建筑业的拆除、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固体排放物的处理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以房地产业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高碳排放的行业。在低碳经济主导这个世界发展的时代,低碳城市模式是低碳经济的空间载体之一,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房地产行业亟须变革,低碳住宅、低碳房地产已然大势所趋。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济南绿地泉景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民表示:“低碳住宅是大趋所势,一些地产商已经意识到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应该是地产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济南绿地泉景地产将更多的把低碳融入地产项目,在住宅建设中既保留新技术材料的应用外,还要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广泛总综合利用。”

  低碳住宅市场广阔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相比未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普通住宅,低碳住宅可节电50%、节水20%以上,但在开发过程中,成本增加5%至8%,约为200至300元/平方米。有专家算了一笔账:以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购买节能住宅增加成本约20000至30000元,按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电40千瓦时计算,则一年就可以节约数千元左右,这样购房增加成本大约几年就可收回。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介绍说:“目前,低碳建筑最重要的是在节能技术上的突破,当前最成熟、最便利、最有效的利用技术便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建筑高智能化控制和居住者的高舒适度享受,还可以用不到1%的建筑成本弥补10%以上的建筑能耗,用太阳能代替95%的建筑用能,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那么,对于低碳住宅,普通居民的接受能力又是怎样的呢?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8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低碳住宅,12%的受访者处在犹豫状态,只有不到7%的受访者表示不接受低碳住宅。购房者相对于一系列低碳概念,更关注建筑材料尤其是墙体是不是保温、隔热,是不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能不能节水、节电、节气,室内面积规划合不合理等。由此可见低碳住宅的市场很广阔,普通居民对低碳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太阳能低碳景观呼之欲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规划,济南市将在城市西部的腊山片区打造济南市西部乃至全市配套设施最为完善、交通最为便捷、景观环境最为优美的大型生态居住社区。日前,力诺瑞特与济南绿地泉景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以济南腊山 A3 地块项目为合作平台,力诺瑞特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提出太阳能应用技术方案,采用力诺瑞特国内最先进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和技术,共同打造省内目前为止最和谐环保、最阳光节能的低碳地标建筑。

  刘民表示:“为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绿地全景将在济南腊山 A3 地块项目中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并将免费送给住户。同时还将在居民区内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并建设太阳能充电站为新能源汽车等充电,全力打造标杆性低碳住宅、低碳社区。”

  作为国内太阳能行业“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引领企业,早在2005年力诺瑞特就率先提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概念,倡导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掌握了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核心技术,带动国内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快速发展。

  在10月底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力诺瑞特推出景观性 FU 集热模块,引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从宏观走进微观时代,为太阳能低碳建筑景观的建设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引发了诸多房地产企业和建筑设计院的关注。景观性 FU 集热模块将改变目前的集热器安装结构松散、不美观、没法满足现代化建筑多样性的设计需求,在有效解决目前集热器安装面临问题的同时,具有模数、安全、美观、寿命、效果和经济等。

编辑:符煜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