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宜居宜业之都

2008-09-24 17:29:42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新闻网     浏览次数:

  宜都市建设局局长  陈玉清

  湖北宜都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万里长江和八百里清江在此交汇。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绿化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竞赛中位居县市组第一名。2006年,我市“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9月,被国家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3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国家园林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截至2007年底,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42.5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87.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8.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23%、35.20%和11.08平方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凸现城市个性,大力发展城市绿量

  第一、规划凸显个性,为园林城市勾画蓝图。按照加快建设“生态宜都”的指导思想,我们适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水系、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自然绿地系统与未来发展的园林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编制了《宜都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宜都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宜都市园林绿化系统专项规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评审。规划以市域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显山、秀水、彰文为目标,不仅着重突出宜都三国古城和三峡门城历史悠久、名胜众多、人杰地灵的浓厚文化底蕴,而且综合考虑宜都龙山、宋山、梁山山体围合,长江、清江、渔洋河水系发达的环境风貌、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还赋予宜都大开放、大开发、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描绘出宜都“三山环抱,绿荫满城,两江伴流,景色宜人”的崭新形象。

  第二,建设彰显个性,为园林城市提供根本保障。2003年以来,我们把“生态立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鲜明地提出了“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花中”的目标,不断加快我市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大绿化为基础、以公共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地为点缀,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1、突出“点”的开放,加快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中心区按照居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和街头游园,在各个社区街道建设小型公园绿地。近几年来,新建扩建了文峰公园、滨江公园、红春公园、湖心公园等公园绿地6个,人民广场、陆逊广场、清江园、杨守敬园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园和街头绿地21处,为市民提供了广阔、便捷的休闲空间。

  2、注重“线”的流畅,编织道路绿化网络。按照构筑贯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的要求,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注重植物品种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致、一路一特色。形成了以园林大道、体育路等绿化样板街为代表,以香樟、广玉兰、法国梧桐、桂花、白玉兰、栾树为骨干树种,以红叶李、红继木、丰花月季、紫薇、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龙柏等灌木为点缀,以麦冬、红花草、白三叶等地被植物为衬托,以生物量丰富为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

  3、力求“面”的完整,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坚持“绿与人同在”,大力推进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全面开展了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化美化合格单位”活动,先后建成了名都花园、世纪花园等一批绿地率大于35%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4、体现“量”的丰富,建造多样化植物景观。坚持乔木、灌木、花草合理搭配,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着眼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广泛栽植香樟、栾树、广玉兰、雪松、杜英、棕榈、桂花、合欢、银杏等高大乔木,林下植杜鹃、红继木、冬青、迎春、月季、紫薇、桅子、丁香、中华文母、大叶黄杨、兰天竹等小乔木和灌木,再植鸢尾、万年青、吉祥草、麦冬、红花草、白三叶、高羊茅等地被植物,形成梯次分布、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整个城市四季花繁叶茂、绿草如荫,常年生机盎然。到目前为止,各类常用园林植物已达273种。

  以建设节约型园林为目标,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第三,我们坚持把园林城市创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结合,突出节水、节地、节财,加快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1、注重节约用地。一是在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有绿化用地的利用率。全市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立体绿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二是充分利用城市中零散空间布点增绿,不浪费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三是加大对城市中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自然野生植物群落,保持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面貌和植物物种。位于城区中心的文峰公园,原为一自然山体,我们在基本保留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保护性建设,保留原有水面,将沟冲作简单排水处理后建成荷塘,将农户原有桔园、竹林、茶园或保留、或扩大种植面积,原有乔灌草完整的自然生态如今还能见到全貌。位于城市近郊的龙山公园,我们在原有的自然林地基础上修建了主干道和部分游步道,增添了指示标志及小型公共设施,使其成为一处开放式的公园绿地,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使森林生态得到了保护。

  2、注重节省投资。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本地优势植物品种、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植物材料。在城市道路绿化中,选择大量香樟、栾树、桂花等乡土乔木作为行道树主要树种,在公共绿地建设中,坚持以乡土植物造景,乔灌花草结合,外来植物品种只是做零星点缀和搭配,避免了高投入、高成本养绿问题的发生,目前我市108公顷公共绿地年绿化养护费,每平方米仅需1.5元。

  3、注重节约用水。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从绿地规划设计到绿化植物的选择到植物种类的种植搭配等各个方面、环节都把节水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大力提高乡土乔木的使用量,限制草坪种植面积。城区14条主次干道的隔离带及人行道上都大量种植了乔木,近50万平方米的道路面积中,没有铺设一平方米的常绿草坪,绿化覆盖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园林大道的绿化覆盖率在夏季甚至超过了70%,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树大荫浓的市树香樟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树。城区整个道路绿化除遇特别干旱年份外,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二是积极推行雨洪截留、管道喷灌技术。我们在人民广场、湖心公园安装了自动喷灌设备,改变过去靠人工浇灌、漫灌的原始作业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文峰公园建设中,我们充分考虑雨洪水利用,在山顶修建小型人工湖集雨水,在山腰置小型水面集山洪,基本满足了全园的灌溉需要。

  挑战难题创建“宜居宜业”城市

  第四,绿是城市的生命,水是宜都的灵魂。优美的城市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蜂涌而至。深圳东阳光公司在考察了全国近十个城市后,就因为城市建设好、城市绿化好而选择了宜都。一花引得百花开,深圳东阳光、海南欣龙、马来西亚中甫、浙江丰岛、唐山惠达、华新水泥、湖北宜化等多家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区域性财政收入10.37亿元,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在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评选中,居第17位,实现了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我们在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生态、环保型的文化旅游项目,先后建设了守敬书院、欢乐水城、青林寺谜语村,投资20亿元的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一种生产力。它是宜都经济发展的依托,也是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石。如今,我们的山山水水被赋予了更广阔深远的意义。创建园林城市的核心价值,就是“宜居宜业”。

  “宜都的发展就是发挥了园林城市的综合优势。”曾多次深入宜都调研的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庆汉这样评价。

  《决策》记者在宜都调研期间认为,宜都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个字--“绿”,绿地是“城市的肺”,也是招商引资的“鸟巢”。

  “国家园林城市”花落宜都,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建设厅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鞭策。我们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建委的指导下,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继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城市建设,学习先进县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努力推进宜都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