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新机制 富民兴林景色美

2008-04-19 01:15:57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峨眉山采茶  刘裕国摄

  4月的峨眉山,满目翠绿醉游人。首个清明假,上山踏青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两万多,景区工作人员喜出望外。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地,峨眉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峨眉山管委会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以生态补偿为主要内容、旨在增强“造血”功能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使得峨眉山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2007年,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中心誉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的典范,去年接待中外游客的人次达到257万,创下历史新高。

  景乡一体 旅游反哺农业

  4月上山。在景色宜人的峨眉山万年寺景区深处,住着农民李占华一家,他和家人正忙着采茶。手起手落,心怡神爽的李占华一边忙活一边说:“去年,我家的两亩茶叶地得到景区管委会300多元的茶苗补助,购有机肥、购新品种、改造老茶地全都不缺钱了。给茶地投入多,得到的回报也多。今年的清明茶,茶叶公司收购价高的40元,少的也有30多元,每天赚一两百元不在话下。”这是近年来,峨眉山管委会对景区原住农民发展绿色产业进行支持和补偿的一个缩影。

  峨眉山与许多国家级风景区不同,核心景区内住着1.7万多农民。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峨眉山管委会的工作重点。管委会党委书记马元祝说:“峨眉山核心景区原住民历史悠久,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协调自然资源利用的矛盾、缓和旅游业的冲击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侧面。可以说,关注原住民民生问题,是峨眉山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近几年来,峨眉山管委会逐渐悟出“农民不富景区不富,农民不稳景区不稳”的道理,开始探索“景乡一体,旅游反哺农业”的生态补偿模式。

  马元祝解释说,“景乡一体化”就是按照新的统一规划,将驻山所有单位、寺庙和农民的一切活动都纳入管委会日常管理之中,核心在于农民致富增收。从2004年起,管委会每年从峨眉山旅游收入中提取3%,作为一笔固定基金,支持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项目,仅此一项,年均补偿500多万元,农民人均享受近300元。

  加强景区内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教育、医疗、通信、交通、文化等服务,逐步让景区内农民与景区共享发展成果。去年以来,用于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他们还投入2000多万元推广清洁能源,景区禁止燃煤,全部改用电或液化气。投入3500万元完成了报国寺污水处理厂和五显岗、雷洞坪等景区20个污水处理站建设,实行景区污水相对集中处理,促进村容整洁,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在翠绿幽静的报国寺、清音阁景区向深处走,迎面扑来的是经过改造的农房,它们形成一户一园一线一景色,房屋生态环境优美、外观形象艺术、庭院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统一,这是新修和改建的新农村民居。还有175家农民旅游饭店,耗资6000万元,按照星级标准全面改造,实现了农民旅游饭店星级化。

  对核心景区边缘的农民,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他们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天麻、雪魔芋、竹笋、灵猴旅游产品、香蜡制品等“六大产业链”经济,尤其是龙头项目“峨眉雪芽”绿茶带动了景区1.2万农民致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偿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景区农民开展规模化发展茶业种植加工,对景区农民购茶苗一律实行补贴,补贴金额达50%?75%,同时,按照每亩75元的标准对中低产茶园改造实行肥料实物补贴。去年,景区实现茶叶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景区村民人均增收454元。

  让利于民 千方百计创造就业环境

  上世纪80年代初,峨眉山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不少农民转向搞旅游,一度景区乱搭乱建成风。虽然管委会向农民承诺要规划旅游摊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给农民任何补偿就拆除了违章建筑。而管委会及其下属部门由于有自身优势,所发展的旅游服务业项目多、口岸好、效益高。“官”与民的利益冲突,直接影响着景区生态保护和治理。

  90年代初,新一届峨眉山管委会领导班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保护景区内农民利益,坚持吸纳资源地民众参与遗产管理和旅游业的营运,并在每一个环节上完善当地民众的权益保障机制,使其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得到应有的补偿。

  2000年开始,管委会首先取消自己的以及与职能部门有关的经营网点。有一个职能部门的干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办了10多个旅游服务点,在拆除工作中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甚至四处找人说情,被管委会主要领导坚决制止,并限期退出服务摊点。雷洞坪是个热闹景点,原来,这里有管委会所属的水电招待所和金顶管理处所属的接待点,生意一直火爆。然而,当退出命令一下,10天内全部走人。随之进场经营的是景区黄湾乡家住边远山村的农民??木瓜村6组范贵华,他在管委会的引导和帮助下,实现了由办农家乐到开星级宾馆的飞跃,年收入由当初的10万元到如今的近百万元。金顶片区的游客大衣出租效益好,原来属于管委会经营,后来退出来让给农民,帮助他们成立了“大衣出租联合体”,安排景区就业农民206个,年人均收入近万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峨眉山管委会及其下属单位部门和个人全部从一些盈利项目中退了出来。他们把经营摊位让出来,安排退耕还林的农民去经营,最大限度照顾和补偿农民的生存与利益。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开办旅游饭店;经济条件稍次点的,在摊区当个摊主;体力强的,去抬滑竿;脑瓜灵活的,去拍照;无经营能力、体力较差的,去当清洁工。

  与此同时,管委会投资近600万元,新建、改建摊区22个、摊位491个,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全部无偿交给农民经营户使用。近两年,峨眉山还投资1亿多元,进行景区交通、游山步行道、滑竿点等相关设施改造提升,使旅游干道沿线及附近农民能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明确规定:“凡是管委会内部和下属企业用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景区农民。”截至目前,累计为景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其中仅峨眉山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就解决了800多个农民就业。

  任重道远 趟过生态补偿深水区

  峨眉山管委会探索的这套离土不离乡增收致富,通过增强造血功能来实现景区生态补偿的工作机制,密切了景区和农民的关系,实现了景区和农民的和谐相处。为引导农民树立遗产保护观,自觉参与遗产保护,维护生态建设,管委会还推出特色管理和培训教育。这些办法,无形之中对遗产地原住民与景区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农民富了,就更爱惜自己的家园,景区的凝聚力就更强,游客对景区的保护意识也会随之增强。”马元祝说:“人与自然和谐了,景区自然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2007年,建设部在北京举行纪念《风景名胜区条例》颁布一周年和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周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年综合整治大会,峨眉山又一次取得丰硕成果,捧回了诸多奖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佳单位、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最受群众喜爱的十大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佳单位和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峨眉山排名第一。马元祝则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事业突出贡献奖。

  马元祝认为,峨眉山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成就鼓舞人,但任务十分艰巨,压力不小。生态补偿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个需要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的课题。

  我国林权制度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群众对此认识和要求不尽相同,生态补偿需要涉深水。目前,峨眉山景区有23万亩林地,其中:国有林占75%,集体林占25%。国家对国有林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补偿,而作为基层政府和景区管理企业,对集体林只有保护,没有专门的补偿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些年,峨眉山管委会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尽了最大努力,使出了吃奶的劲。

  在新一轮发展中,生态补偿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要求,促进人与景亲近、融合?峨眉山的政协委员普遍呼吁,应当实行改革、补偿、立法、政府扶持同步进行,积极引导群众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事。遗产地是特殊资源,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特殊资源的保护做出相关的规定,这还是个法律盲点,亟待立法。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